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时期。城镇化被认为是未来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既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过去我国的城镇化比较单纯地强调经济建设,结果造成城镇化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
日前,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与内涵,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之间关系,建立智慧城市的目标、路径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精彩的解答。
本刊记者:
请您谈谈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杨开忠: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过去几十年的“传统城镇化”而提出的。城镇化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过去几十年的传统城镇化比较片面地强调经济活动、人口地理、土地的城镇化,忽视城镇化的社会、文化、生态过程,结果造成了城镇化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偏重数量和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和效益;二是有失公平缺乏包容,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三是城乡冲突而非城乡一体化,人口和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大中小城市发展失衡。四是土地利用粗放,耕地流失严重;五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大大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六是城市管理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滞后。
到2010年前后,以上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城镇化变得难以为继。鉴于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新型城镇化将维持平稳、快速、推进的态势,但是把重视质量放在首要的地位;
第二,以人为本,讲求社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着力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第三,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四,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控制特大城市,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第五,完善和加强城市成长管理,划定城市成长边界,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城市成长、资源、环境的协调,通过对,走集约、绿色、低碳的城镇化之路;
第六,新型城镇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
本刊记者:
您认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杨开忠: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之一。智慧城市可以从三个方面增强城市竞争力,一是可以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降低城市运行和管理成本,提高城市效率;二是可以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信息,增强城市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提高城市敏捷程度;三是可以创造新的城市服务,极大丰富城市服务的多样性和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总之,建设智慧城市,会让城市发展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会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健康、更和谐、更美好。
本刊记者: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关键目标有哪些?
杨开忠:
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很多大中城市由于城市人口、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了种种弊病,加之就业、住宅、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影响。
智慧城市要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种种严重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目标入手:
第一,要建设完善的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物联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各自为战现象严重,信息基础设施融合程度不足,统一、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尚未形成,造成了很多的信息孤岛。智慧城市建设的首层目标就是要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
第二,智慧城市以用为本。要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需要,以提高效率、增强敏捷度、创新服务为目标,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规划、智慧城管为重点,围绕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的不同群体,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加快形成智慧城市应用体系,从而有效支撑新型城镇化。
本刊记者:
您是我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您认为我们有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有哪些?
杨开忠:
有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第一,市场主导、政府辅导、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只有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为谁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这些基本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智慧城市市场体制机制。然而,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政府必须发挥好辅导作用,特别是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搞好规制改革,因此,要完善政府辅导智慧城市的机制。社会参与能够进一步弥补市场、政府的不足,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第二,处理好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的关系。一方面,要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先行,发挥基础设施对智慧城市建设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以用为本,以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为指向,发挥智慧城市应用的引领作用。
第三,要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个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既要重视总结和应用一些普世性因素,又要因地制宜,必须根据不同城市的特殊性,提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本刊记者:
您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手段才能有效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序实施?
杨开忠:
建设智慧城市的保障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四种手段:
第一,组织保障。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视为重大战略,建立起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统筹推进,避免由于缺乏统一、一致的建设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体的缺失,政出多门,盲目建设的“乱象”。第二,规划保障。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视为系统工程,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实行规划评估制度,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促进规划任务的延伸细化和落实,并且要深入分析、有效解决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衔接问题,才能确保智慧城市规划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第三,人才保障。要完善创新人才的支持体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要提高人们在使用信息方面的素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第四,资金保障。应该完善智慧城市投融资机制,充分依托已有的投融资平台,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