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区域发展将展现五个新特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27 浏览量:2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杨开忠:北京大学秘书长、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学奖评奖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福建省、青海省、陕西省等人民政府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亚洲城市与区域研究会第二届会长,亚洲和平科学联盟创始成员。中国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推动者,1991年他领导创建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中长期决策采纳,为中国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区域模拟与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可以预见: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将迈向区域共同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可谓迈向新阶段的第一年,除了加大对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的补偿外,我国区域经济可能主要展现以下五个新特点。

区域生活水平均等化战略跨入全方位推进的新阶段

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活差距表现出一种倒“U”曲线关系。不过,不同生活指标倒“U”曲线拐点的来临有早有迟,首先来临的是家庭温饱消费支出的均等化,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才是收入水平均等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生活均等化战略重点是逐步变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重点是温饱消费水平的均等化,消灭贫困是生活水平均等化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重点转移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新要求,首次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作为生活均等化战略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区域生活水平均等化开始走向全方位推进的新阶段。

发展水平差距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趋向同步缩小

由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和中部崛起战略,2004年以来,我国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一直趋于缩小。但应该看到的是,中西部与东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未同步缩小,一些省区反而扩大了。

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差距缩小和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同步的战略精神,必然要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趋向同步缩小。

因此,2013年和今后几年,我国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等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通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并为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提供资源条件,逐步实现我国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同步缩小。

国家空间一体化战略转型升级

空间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基础。为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和今后几年,我国国家空间一体化势必深度转型升级。这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加速推进,社会领域的城乡区域融合进入新阶段;二是城乡区域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流动增强,水权、开发权和排污权市场形成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空间融合迈向新时期;三是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加剧,跨地区生产一体化、产业一体化进入新高潮;四是继京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2013年和今后几年会有众多高速铁路建成通车,高铁将引领空间一体化上新台阶。

继续加强国家级增长极在中西部地区的布局

区域生活均等化并不意味着生产均等化。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不同和集聚经济、生态平衡的要求,生产集中是必然的。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口和生产集中必然是一个多极化过程。

从国家级城市型增长极来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深圳是国家规划建设的新增长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增长极“北上西进”,先后部署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兰州新区等五个“新增长极”。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形成我国城镇化战略格局,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从2013年开始,我国势必在中西部地区加强各类国家级增长极的布局。从城市型增长极来看,这意味着将在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和呼包鄂榆地区等中西部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新区在中西部地区的布局,中西部地区可望再添少量国家级新区。

区域创新发展多极化进程加速

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多重压力的逼迫下,2013年,创新能力建设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焦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将迎来新一轮高潮;一系列协同创新平台和基地将应运而生;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将进一步扩大,深圳等地方将成为新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