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保障,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新形势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既体现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加快改革的意志和决心,也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性和针对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按照文件要求,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努力把各项改革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快深化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在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央接连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三项重大的关于改革和开放的文件,足见新形势下中央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高度重视。我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加快改革开放是我们应对当前国内外挑战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明显变化。一方面,国内经济进入发展阶段转换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不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各方面面临的矛盾也开始增多。另一方面,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美国对我国发展的打压和遏制愈演愈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这种情况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比较严重,这次疫情的发生,只会使这个趋势发展速度更快,发展程度更深,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挑战。
在看到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复杂的同时,也要看到在下一步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以及参与全球竞争方面,我国所面临的诸多有利条件。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点:
一是我国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率先复苏的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率先恢复对于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对于稳定市场份额,对于增强竞争优势,无疑都是有利的。
二是我国本身具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种优势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更好的促进经济恢复的条件,也具有更强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风险的能力。
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短板和软肋。我国总体科技实力还不高,关键环节还受制于人;我国营商环境近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国在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民生保障等领域也存在不少短板,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少关键环节和领域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突破。这些弱项和短板的存在,不仅从需求侧制约了增长潜力的释放,也从供给侧制约了我国产业的成本下降和竞争力提高。补齐这些短板、增强这些软肋的关键,就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因此,应对外部冲击挑战的最好办法或者说最佳选择,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抓紧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从世界范围来看更加有利的、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只要我们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就能够化危为机,使我国下一步的发展基础更加牢靠,步伐更加稳健,从而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加快深化改革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从而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的目标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见,十六大关于全面小康目标的表述,既包含发展方面的内容,也包含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要求,即“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小康要靠改革和体制保障,巩固和发展全面小康成果,更需要改革和体制机制保障。
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巩固小康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为此,按照中央部署,就需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与新时代推进国家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完成好这个战略任务,需要我们根据中央各项部署要求从多个方面不懈努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环境,也就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否则,现代化经济体系很难建立,很难有效,高质量发展也就缺乏根本的保障。
二、深刻领会新时代加快改革的坚定意志和基本取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改革的重视及推进改革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时期深化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对此,国内外为之振奋。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央深改组的领导下,改革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40多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400多项重大改革方案,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出台近2000项改革举措。同时,改革在不少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总体来讲,新时期改革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出台的文件比较多而改革举措的落实还不够有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突出的表现是《决定》提出的一些重大改革任务的实际进展相对来讲还比较慢。比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决定》提出的“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本要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有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决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改革任务或要求,要么仍然处在试点试验阶段,要么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另外,一般性的改革举措比较多,而真正关键的、重大的和管用的改革举措相对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难度加大的原因,也与我们推进改革的策略和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对改革出现种种疑虑,甚至出现“改革停滞说”“改革倒退说”等不正确的声音。尽管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尤其对国内外投资者和民营企业影响比较大。
因此,在面临国内外环境变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发布这份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首先带有很强的宣示性、导向性,不仅向全世界宣示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也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基本取向。比如,在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上,《意见》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再比如,在扩大开放上,《意见》提出要“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也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既要有制度自信,又不能固步自封。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是通过改革开放和虚心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果。事实上,我们今天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即使有一天我们发达了,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必须始终以谦逊的态度,虚心学习。
还比如,《意见》提出要“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在当前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不断蔓延的背景下,也很有针对性。随着我国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越来越大,也有条件在一些方面逐步参与甚至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或改革。
但从现阶段来看,可能首要的,是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尤其是《意见》同时提出,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就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重要意义。
三、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在明确宣示进一步改革的决心与基本取向的同时,《意见》还明确强调,要“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并针对近年来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深化改革的意见,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性。
比如,关于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和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问题。这个问题在前一段时间相当突出,甚至出现“民营经济退场论”等错误言论,以至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面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澄清政策,稳定信心。现在情况虽有好转,但问题似乎尚未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带有根本性、关键性,民营企业家信心稳不住,就会损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最终不利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意见》在这个问题上多次涉及,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
一是更加强调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文件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在法制部分提出,要“从立法上赋予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平等地位并平等保护”,“强化对市场主体之间产权纠纷的公平裁判,完善涉及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置公民财产行为的法律制度。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这些要求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是进一步强调要“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比如,除继续强调“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外,还提出要“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要“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要“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化解民营企业之间债务问题的市场环境”,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这些要求很具体,操作性也很强。
再比如,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这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切度比较高、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领域,甚至出现诸如“国进民退”、“改革倒退”等错误言论。《意见》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是浓墨重彩。
一是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再提“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二是更加明确和强调对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原则。比如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方式上,强调“对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通过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在国有资产监管方式上,强调“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和履职方式”;对市场化的信息资源,如商业信息、市场交易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等,可以借助市场力量协调各方利益。鼓励社会各方投资组建信息共享平台,政府作为支持方给与一定优惠政策和管理权限,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共享平台的各成员在享受信息资源共享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提供相应信息的义务;平台还应推出一套标准的信息提供制度,避免信息的无效上传。
对于区域内公共信息的共享,应以地方政府协同的方式建设。各地政府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采取政府间协议的方式(为保证约束力,还可赋予协议以法律效力)。信息的原有管理体系不发生改变,也不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但通过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强调“对充分竞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出资企业,探索将部分国有股权转化为优先股,强化国有资本收益功能”。
三是对国有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也作出诸多新的规定或要求。比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对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这些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下一步混改及混改后探索更加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每个政府信息平台都能查询到其他地区的信息。
(5)让开放走远,深度参与国际间合作
利用重庆和成都的开放前沿口岸优势,与周边省市联手,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面向亚欧的开放合作示范高地。一是积极构建成渝地区国际机场群、国家高铁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互利互惠的建设运营模式,提升成渝地区国际化开放互通的枢纽能力;二是围绕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共同打造一批区域性股权、大宗商品、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三是继续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世界知名企业、经济金融和科教文卫类重要国际组织来成渝地区设立区域总部机构。
还比如,促进和保障公平竞争也是近年来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意见》对此也有进一步的规定。
一是强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特别是为了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提出“全国一张清单”、“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以服务业为重点试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建立统一的清单代码体系”、“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等等,规定很具体,可操作性比较强。二是提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三是对垄断行业改革作出进一步明确要求。对电力、油气管网、铁路、邮政等方面破除行政性垄断、深化市场化
结语和展望
本文以“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为主题,对成渝两地要素流动现状进行总结,认为随着两地要素流动的行政阻碍进一步被打破,市场会自发带动地区间的良性竞赛、互补和联动,将对整个成渝地区的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需注重城市的梯度发展。从GDP总量来看,目前第一梯队和第二梯度之间差距甚大,无法形成长三角地区那样的城市圈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加大对次中心城市的培育力度,形成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