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扩: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深层原因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29 浏览量:113

来源:国研网

(一)物价持续走低的基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物价总水平是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毫无疑问,物价持续走低乃至出现负增长,首先是由于总供求关系的失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于总供给持续超过总需求所引起的。但仅仅了解这一点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导致总供求失衡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总需求增长不够快,还是由于相对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和规模而言,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或者,如果上述两种因素都是存在的,那么哪一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实质和应采取的政策取向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我国近年及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我国国民经济总供求关系失衡从而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乃至出现负增长,虽然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但二者相比,主要原因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方面,而在供给方面。这是因为,从近几年和当前各类需求的增长变化情况来看,我们既很难得出总需求持续不足的结论,也很难看到当前存在明显的的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如表2所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除1999年明显偏低外,其他各年均属基本正常。2002年1~5月投资增幅(国有及其他经济)更高达25.9%以上。出口需求除1998和1999两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增幅明显偏低外,此后出现强劲回升。2002年头5个月出口增幅为13.2%,其中5月份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幅更高达18%。居民消费方面,从社会商品零售的总体增长情况来看,2000年以来也基本正常,看不出明显的偏低情况。

既然总需求的增长并不低,为什么会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甚至负增长呢?原因只能是,虽然需求水平增长不算慢,但供给方面生产能力的过剩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相对于社会上对普通农产品和一般加工品的需求而言,生产供给量和生产能力都存在严重的过剩情况。

1.从农业看,虽然连续3年粮食减产、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使粮食供过于求状况有所缓解,2001年粮食价格止跌回稳。但2002年年初的粮食库存不仅没有减少,而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加之低价进口粮食的冲击,粮食价格出现下滑。短期看,粮食供过于求的形势很难改变,将抑制食品价格水平。

2.从工业看,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的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还难以有效压缩,加工制造业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002年上半年全国商品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最新调查的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3.7%,与2001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3.4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6.3%,与2001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3.4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买方市场格局下,因供过于求和市场竞争所引起的价格下降,是优胜劣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

认识到当前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和基本原因是供给方面存在的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而不是总需求增长缓慢或总需求严重不足,对于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十分重要。

第一,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克服物价长期下降趋势,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应当说,成本降低和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价格水平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带来优胜劣汰的结果,可以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生产结构向合理方向调整,当市场的效率较高时,新产品的推出所带来的新价格将抵销老产品的价格下降,使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但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效率不高:一是产品落后的国有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不顾效益,以削价的方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使陈旧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退出,竞争不能带来优胜劣汰;二是一些中小企业违法违规减少生产投入,比如降低产品质量、对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不够(这在煤炭等行业特别明显)、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未上,以此降低生产成本,以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其后果,延长了结构调整、价格持续走低的时间。

第二,在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扩大需求的政策一要注意不要损害破坏结构调整的环境,二要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推进,而不是形成新的结构矛盾。比如,物价的持续走低,既是对供给结构矛盾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失衡的客观反映,又是经济结构调整赖以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条件。如果为了解决企业的困难一味强调扩大需求,使本来应当淘汰的产品也有了市场需求,就会减轻企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从而延缓结构调整的进程。再比如,为扩大内需所采取的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尽可能有利于企业进行设备的技术更新,开发新产品和进入新领域,而不是相反。

(二)需求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总需求的扩大和物价的回升

在看到制约物价回升的主要矛盾是供给方面的结构矛盾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总需求特别是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制约因素,既不利于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也制约了企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金融资产缩水,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第一,虽然1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2%,但下岗人员增加,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增长带动的边际消费效应在减弱。1季度对城镇居民收入统计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2%,20%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而高收入者在满足一般消费后,如果社会不能提供新的消费产品,收入只能转化为储蓄。而低收入者由于收入低微,缺乏消费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储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而居民储蓄仍然大幅增长的原因。据调查,1季度居民消费倾向为67%,比上年同期的72.7%下降5.7个百分点。

第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民消费增长比较缓慢,1~4月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6.2%,低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9.4%)3.2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是影响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1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2%,增速虽有所回升,但仍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低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今年以来,证券市场低迷、股票价格指数连续走低,股票市值大幅下降,加之银行存款利息持续降低等原因,使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严重缩水,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

2.民营企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限制,民间投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的民间投资热情不高,1季度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6%和9.1%,远远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的速度。目前,影响民间投资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产业进入壁垒,审批制仍在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行业仍然存在着行政性垄断,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开放不够;二是融资难,融资渠道受阻,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等;三是税费过高,投资收益过低,法律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权益保障不力。

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低于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今年以来,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的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滞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追求舒适、安全、时尚和个性化,要求提供相适应的新产品和相关的服务。但企业在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效益普遍不高,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的能力;另外,我国企业当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企业对固定资产和设备的投入不能在税前抵扣,无形中加重了企业负担,抑制了企业进行更新改造的积极性。其结果,使产品更新换代滞后,供给和需求脱节严重。由于供给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导致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虽然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下降压力之下,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加快,特别是信息、通讯产业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而言,结构调整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因此,物价水平持续走低,从最基本的因素来说,正是对这种供求结构的矛盾和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的客观反映。

短期的政策建议

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供过于求是物价走低的根本原因,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构调整必须承受一定时期竞争带来的物价水平下降。因此,根本上解决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需要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不能一蹴而就。但可在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一些短期措施,主要解决供给方面的问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的潜力,改善供求关系,遏制价格下降趋势,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一)实行增值税转型,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体制属于生产型增值税,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进行设备投资既不能作为进项一次性抵扣增值税税基,也不能按照折旧额分年度逐步抵扣,而是全额进入增值税税基缴纳增值税。这种征税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抑制投资性制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包括各发达国家在内,已经很少还有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体制的。我国继续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体制,不仅制约我国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而且使我国企业在设备投资、技术更新等方面,在与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尽快实行增值税转型,以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建议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并增加贴息资金投入,扩大贴息范围,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政策支持要面对社会上所有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形成生产能力快的项目优先支持。

(二)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活力,增加就业,扩大投资需求,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当主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发展。一是尽早放松对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要从改革政府审批制为突破口,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而代之以登记备案制。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发展民营中小型地方银行,建立和完善为民间投资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方便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在各方面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平等的投资和发展的环境是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

(三)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因加入WTO所受的短期冲击,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一是结合今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原来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为按市场价收购,向农民发放价外补贴,改变粮食间接补贴方式,建立向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政府的补贴,弥补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还在向农民收税的国家之一。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来看,免去生产者所有税收,只对农产品流通征税是合理的。但在操作上,考虑到中央财政的承受能力,可以采取渐进的模式,比如先免去农业税的一半甚至1/3。三是继续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降低农民的教育支出。政府应当全部承担起农村的义务教育。子女教育是农村居民比较大的开支项目,如果能够把这一块减下来,对于农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解脱。

(四)整顿市场秩序,调节市场供给

市场秩序混乱是造成供给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中仍然占有一定份额,一些企业还存在偷漏税等不规范行为,这些现象直接造成市场价格的下降。建议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企业用工、合法经营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检查力度,同时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使市场价格真正反映企业正常的市场经营状况。

(五)利用WTO规则,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创造有利于我国企业进出口环境

入世,为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但短期内因遭到技术壁垒、反倾销,使出口数量和价格同时下降,也增大了国内市场的压力。这对我国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利用WTO规则,占领国际市场。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对大量低价进口产品,由行业组织出面,采取反倾销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壁垒和反倾销行为,行业组织出面,利用世贸规则进行应诉,维护行业利益。并建立企业联盟,规范出口企业的价格行为,避免压价竞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