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带一路”发展构想不仅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也契合国际形势变化及相关国家的发展愿望。因此,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对保障这一构想的持续和有效推进至关重要。具体看,要深入研究,找准利益契合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搭台,市场唱戏;以开放的胸怀,全方位开展务实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 7685( 2015) 10 - 0012 - 05
DOI: 10. 16528 /j. cnki. 22 - 1054 /f. 201510012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多方权衡之后提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展构想和合作倡议。要把这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做好,真正做出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相关方面的利益契合点,务实推进各项相关建设。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背景和内在要求
过去30 多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面对经济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需要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发展。同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保持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深化经贸合作,创新比较优势,促进转型升级。近年来,国际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需要引起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 一) 国际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总体处于低迷状态。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情况相对好一些,欧日至今仍然处在萧条和衰退中。由于存在深层次的结构矛盾,结构调整过程将是长期、艰巨和痛苦的,对此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发达经济体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以来不仅是我国先进技术、设备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这种基本格局很难改变。同时,其经济的长期低迷对我国进出口和其他对外经贸活动已形成很大影响,而且估计这个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相比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相对稳定。如,2014 年,我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非洲和中东欧国家进出口增速均快于我国的整体增速。2015 年上半年,在总体出口只有0. 9% 的微弱增长的情况下,对东盟、印度、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9. 5%、10. 7%、3. 7% 和12. 9%,显著高于整体增幅。取得这样的成绩,既是我国各地、各企业主动开拓的结果,也是因为这些区域整体增长较快,市场扩大的潜力较大。从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看,这些区域依然发展潜力较大,需要重点开拓。
( 二) 全球经济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不断增强,而发达国家的力量相对减弱。最主要的是中国因素在不断增大。经过30 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虽然人均水平依然不高,但经济总量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规模、制造业产值规模等都处在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对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也较高。过去,在经济总量较小的情况下,我国的发展变化对全球经济形势、对全球供求格局的影响不大,是外部环境的接受者、适应者。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不仅体量大,而且增长快,中国因素对世界形势、世界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当今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仅取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发展和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国自身如何发展和塑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维持和保障一个对我国有利的国际环境,必须由过去对规则、秩序和格局的被动适应者、接受者逐步转变为影响者、参与者和塑造者。另一方面,传统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合理是一个老问题,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拖延和阻挠相关改革。中国参与、影响和推动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不仅是中国的需要和诉求,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希望和诉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项公共产品,国际社会期待中国能够为此做出更大贡献。
( 三) 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和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在全球发展和经济力量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和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领域越来越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自身利益,不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而且出现种种或明或暗、以排挤或限制我国参与为目的的贸易制度安排。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关系也在发生一些变化。过去我国与这些国家更多的是竞争关系,随着我国的发展,虽然竞争的方面不少,但合作互补的方面越来越多。这些国家经济上对我国有所倚重,看重中国的市场、资金、技术、经验等,希望能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发展自己,而这些国家的市场潜力也不小,也值得我国大力开发。政治上,这些国家总体对我国友好。有些国家可能由于与我国存在领土之争等问题,但通过加强双边经济贸易投资合作,把双方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可以增进了解,也能为双边关系的稳定提供压舱石。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现代化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而另一方面,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更加复杂,任务更加多元。“一带一路”发展构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一种趋利避害、开拓进取的战略选择。因此,不难看出,它是一个能较好地将多重目标相结合、实现多赢的战略举措。
一是促进周边国家发展与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很好结合,实现互利共赢。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过去我国发展中形成的一些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 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等上升) 已经失去竞争力,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而这些产业和生产能力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条件依然存在,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环境质量标准并不低。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制造业产能向东盟国家转移的主要原因。正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一样,这种转移对双方都有好处。另一方面,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积累起来非常强大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设备制造和施工能力。这对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大的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十分宝贵的,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潜力十分巨大。
二是把应对发达国家经济下行、需求收缩的冲击与优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深化与周边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拓展我国发展空间很好结合。妥善应对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和需求收缩、保持出口的适度增长,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这个任务在2015 年尤为艰巨。2015 年我国出口目标值是6%,而上半年仅为0. 9%,虽然二季度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实现全年目标依然十分艰巨。从中长期看,对外开放依然是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举措,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正是我国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需要。
三是把我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需要与为改善全球治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承担更多国际义务的责任很好结合。一方面,我国虽然经济总体规模不小,但人均水平依然较低,因此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发展空间,创造更好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巨大,所以需要承担更多国际义务,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的实施能很好实现二者的结合。“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一个公共产品,是一个合作的框架,不仅是中国的需要,而且作为整个沿线国家的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把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与改善国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很好结合。区域不平衡是个老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广大内陆地区开放不足。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中央政策的支持而占得开放先机,形成开放优势,率先发展,而广大内陆地区不仅开放较晚,且力度不足。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北部、西北、西南广大沿边地区的开放,是促进这些地区发展、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内陆及沿边地区的开放,提出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很多“一带一路”国家都与我国开放度相对较低的北部、西部、西南部地区相邻或相近,实施这一战略举措,有利于促进沿边和广大内陆地区的开放,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区域发展结构的平衡。
二、坚持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持续有效推进的根本保障
“一带一路”发展构想和合作倡议提出之后,不仅得到国内各省区的热烈响应,也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这说明,它不仅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也契合国际形势变化及相关国家的发展愿望。这是保障其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然而,像其他任何发展战略或构想一样,“一带一路”的推进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也会面临困难、风险和挑战,而且作为一个国际性发展构想和倡议,不可控因素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对于保障这一构想的持续和有效推进至关重要。
( 一) 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使各方保持持续合作的愿望
“一带一路”发展构想是一个宏伟工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更不是只涉及少数几个合作事项或合作工程,而是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较长时间内持续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的事情。实践证明,只有把双方的利益真正捆在一起,合作才能长久。因此,打造命运共同体,首先必须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因为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利益,当然也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沿线相关国家之所以积极响应,是因为它们看到深化合作给它们带来的机遇与利益,符合它们各自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使合作的积极性得以持续,不仅需要合作从一开始就符合双方的需要,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需要通过合作切实使双方受益,并不断拓展新的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领域。如果合作只是一方的需要,只是符合一方的利益,或者如果合作的设想是互利共赢,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背离初衷,那么进一步合作的积极性就会减弱,合作的可持续性就难以保证。
( 二) 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使各方保持持续合作的能力
按照我国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不难看出,其中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等,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物资和资金支持,才能顺利进行。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使其可持续,就不仅需要保障投入的资金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需要保障项目的建成能惠及双方甚至多方。再如,在贸易畅通方面,相关的改革和制度安排不仅要能促进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而且要能促进双方实业及贸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贸易的畅通提供不竭动力,否则,就如同有了高速路而没有车流一样,难言货畅其流。
( 三) 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有效防范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总体看政治社会稳定,对我国友好,但也不能排除“一带一路”相关建设可能遇到的政治或社会风险。这种风险既可能来自相关沿线国家自身内部,如一些国家面临民主转型问题、地方分裂势力问题、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盛行问题等;也可能来自域外因素,如,由于一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地位比较重要,长期以来成为大国争夺和利用的焦点,因此其政权及政局很容易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一旦这些问题出现,就很容易发生政权更迭或社会动乱,致使已签订的有关协议难以执行,相应的投入难以收回。避免这些问题的最有效办法,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把双方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特别是要使这些利益不仅仅会给政府或其他团体带来好处,而且是与众多民众利益相关、比较长期和重大的利益。只有把利益捆在一起,使对方损人一千先自损八百,才能使其要想毁约时三思而后行。要力戒那种我国财大气粗,一味强调通过让利或赠与,结所谓的“铁哥们儿”的思想。在这方面我们吃的亏不少,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充分汲取。
( 四) 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不断优化合作环境
合作环境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一带一路”国家有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一般制造业不发达,基础设施欠账多,与我国存在较强的互补性。问题在于,如果到那里投资办厂,或承包其项目,或只是简单与其做贸易生意,就会发现其合作的机会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乐观。据媒体报道,2009 年陕西一家煤化工企业在一个中亚国家投资建设了一个80 万吨炼油项目。从那时起“麻烦”就未断。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但却要求工业项目设计必须由本国设计部门进行。公司只好把项目的设计图纸翻译成俄文版,交由外方设计单位盖章,并交给设计单位一笔“设计费用”。施工时,该国内没有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公司又只好通过“特殊”手段为当地一家小公司争取到资质,然后将国内的施工人员挂在这个公司进行施工。由于缺少打工许可证,中方的不少人员都是非法在当地工作。另外,在项目收购土地时,当地人漫天要价,甚至负责协调中方项目的一些政府部门官员都“狮子大开口”索贿。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壁垒使这个项目建设步履维艰,原本计划1 年半的工期,延长到5 年。项目最终的投资竟然是预算投资的好几倍。项目负责人说,“这个项目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困难让我们几次想过放弃,但是已经投入了这么多,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因此,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在项目设计时,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把双方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特别是与当地的利益捆在一起,以增强当地官员和群众支持项目、改善环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