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晖:打造超大规模经济体产业发展优势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29 浏览量:36

来源:文汇报 2022-12-12

 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需要依托超大规模经济体,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经济前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国GDP总量已经达到了114万亿元的超大规模,占全球的18.5%,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大规模是一个不易被模仿的门槛,一旦某种优势是基于这种超级规模,就具有独特性、持久性,基于这种优势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发展优势在短期内就不易被模仿、学习或超越。而基于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已经初见端倪,在一些规模经济特征比较明显和初始研发投入规模巨大的领域,如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一些领域,我国的超大规模优势已经初见端倪。如何进一步依托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市场规模优势、生产的规模经济优势、研发和创新优势、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把它转化和打造为中国产业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依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经过多轮内部增长动力的调整和转型,我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已经逐步由出口转向更多依赖内需,从而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国内市场。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动力造成较大冲击、外需急剧收缩时,我国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又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经过三轮大的内部增长动力调整和转换,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市场是宝贵的战略资源,特别是中国这样拥有总人口超14亿、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近年来,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快速升级,高速迭代升级的市场需求环境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在一些诸如数字经济领域,我们拥有3.5亿5G用户,占全球的3/4,基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数字产业发展的独特本土市场优势也已初步显现。

 依托超大规模生产和完备工业体系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有22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全球第一,是很多工业制成品和零部件、原材料的重要制造地,在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同时,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使中国生产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工业产品时能够具有较低的生产组织和配套成本、较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从而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受到地缘政治博弈、军事冲突等外部因素干扰和破坏的背景下,一个体系较为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具有不可多得的产业发展优势。

 依托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研发与创新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与生产的规模经济性逻辑类似,研究和开发也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对于超大规模经济体,巨额的研发费用可以被巨大市场规模分摊,以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本的经济性,特别是我们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和集群融合发展,尽快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在一些诸如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具有产业共性技术特征的领域尤其如此。又譬如,在高端光刻机、航空发动机、机器人核心算法、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所谓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环节,通过巨量的研发投入,重点突破,不仅能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占领产业发展的前沿,也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一些产业和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如航空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款成熟的航空发动机需要巨额的研发经费投入,需要十多年乃至数十年的持续试验和改进,依赖机械、自动控制、电子、空气动力学、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等多学科尖端人才的供应,经历无数次试验和失败才能逐步成熟、定型。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在这些领域可以承担巨大的、持续的研发投入,从而取得成功和国际竞争力。

 为了依托超大规模经济体特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形成更加强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需要进一步破除供给端的自我约束,改革激励约束制度,让国有企业敢干;加强产权保护,让民营企业敢闯;优化营商环境、稳定预期,让外资企业敢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