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晖:上海为什么需要发展制造业,应重点发展什么样的制造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1 浏览量:47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需要发展的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落后产能依然要加大淘汰力度,这才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振兴之路。

在7月22日举行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扩大)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介绍了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主要表现为“五个持续”: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综合因素下,上海经济依然面临挑战,新老产业接续、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阵痛期。其中,制造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是上海转型升级最重要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最重要的经验在于遵循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产业发展的重点,较好地与上海城市功能的演化相匹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重点发展轻工业、消费品工业等短缺产品,增加供给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填补市场需求空缺。从计划供给到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沿,创造了当时非常时髦的“老三件”消费品,上海品牌成为当时国内高端消费品的代名词。

动态调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上海工业遵循了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的霍夫曼定律。上海利用对外开放和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六大支柱产业为特征的重化工业,从最初“汽车、通讯设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家用电子电器、钢铁工业、电站成套设备”到新世纪的“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精品钢材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期间用生物医药制造业取代家用电器制造业,并对钢铁制造业内部进行调整,剔除低端环节,用精品钢材取而代之。

这些调整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顺势而为,在产业发展战略上体现对于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表明,上海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事实上,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背后都依赖于制造业的物质技术支持。

上海发展需要制造业,但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制造业发展必须契合这一定位,既需要有一定体量和规模的产业支撑,在产业结构中有一定的比例,又需要符合上海自身产业发展新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上海独特的比较优势,扬弃产业发展的比较劣势,夯实符合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补足关键、核心短板。

上海发展制造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数量庞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供应,拥有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科学家、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且这些高素质人才集中于规模较大的研发机构和高端制造业,这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上海具有较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和教育资源,能够吸引与高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三是上海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国内外产业交流合作的枢纽。但不可否认,上海比较高的土地成本和房地产价格,以及较高的商务成本也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上海发展需要制造业,但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需要发展的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落后产能依然要加大淘汰力度,这才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振兴之路。

上海在选择制造业时,如何扬长避短

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背景下,“上海制造”应该主动对接、落实、承接国家先进制造战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上海已经发展了钢铁、化工等当时国家急需的战略产业,近年来在大飞机、造船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未来可以重点发展中高端芯片、发动机和燃汽轮机、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上海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上海在选择制造业时,需要扬长避短,顺势而为,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应该具备一些独特的技术经济特征。笔者认为,“上海制造”选择的应该是高复杂度、高集成、高收入弹性和高关联度的制造、进口替代制造以及高进入壁垒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态。具有上述特征的制造业不仅符合产业升级的趋势,也是“上海制造”区别于其他制造的核心所在。当然,上述的技术经济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诸多的交叉。具体来说:

首先,高复杂度、高集成的制造意味着需要高素质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及很强的系统控制能力,能用较快的速度管理复杂的技术链、供应链,实现高精准的生产,上海的人力资本优势和产业配套的优势为上述生产提供了可能。这种竞争优势提高了准入门槛,限制了竞争对手,成为难以模仿的核心优势,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站在产业链创新的制高点。集成电路、商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微电子等这些产业均具有这样的特征。

其次,进口替代制造意味着上海需要强化中国经济转型战略的主力军,瞄准未来中国产业转型的重点。未来中国由“出口导向”转向“进口替代”不仅是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所迫,更是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从中国的进口商品规模来看,排在第一的是芯片,其次是汽车、飞机。中国一年进口芯片要花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远超石油等大宗商品。芯片、汽车、飞机是中国未来几大进口替代的产业,类似这样的产业体量较大,中国本土的需求量极大,上海有基础也有能力率先在此方面实现突破。

第三,高收入弹性和高关联度的制造意味着未来这类产业的渗透力较强,能够获得较高的附加值,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不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进入高收入的行列,对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知”基础、需求基础,上海也是长三角制造带与世界制造融合的枢纽,具有广袤的制造、服务腹地。而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领域均是符合高收入弹性和高关联度的产业。譬如在人工智能方面,目前全国1/3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聚集在上海,全国数据总量的12%在上海,全国日均数据交易量的50%发生在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且上海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上海显然在这个领域拥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