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抓好两个平台,优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09 浏览量:22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点。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从“Z”字形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到“一小时城市圈”,长三角逐渐形成多层中心网络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在“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优化需要紧紧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发挥上海在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一方面,抓好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平台,推动形成长三角港口物流与贸易发展。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设立,有助于加快形成长三角港口、物流、贸易、对外开放的发展新格局。

新片区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顺应国际产业和贸易发展新态势,聚焦具有基础优势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的核心环节,培育发展先进技术,形成上海在金融、服务、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示范作用,增强产业辐射效应,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联动发展。

新片区要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现已获批三个自贸试验区,上海更为突出全球金融与贸易功能,江苏着力于推进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浙江强调海洋经济特色。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重点是向自由贸易港方向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并加强与长三角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合作,将上海的开放、服务与江苏的制造、浙江的海洋产业形成协同效应。

新片区要推动对外开放政策变革。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不是简单地将自贸区现有政策复制,而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在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和完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同时,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有必要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发展,积极融入和引领高标准国际规则制定,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政府采购等体现国家战略需要、对外开放度高的相关领域制度体系。

另一方面,抓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平台,加快上海都市圈建设。

在现有行政区划体制下,长三角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共同市场建设碰到了一些瓶颈困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以在重点领域、平台合作、资源整合、合作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优化。

深入推进环保、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为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创造基础条件。打造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必须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作放在重要位置,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督执法,实现共商、共享、共治。

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除了打通省际断头路、完善公共交通线路、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之外,重点抓好交通规划对接、跨省轨交建设,为上海拓展长三角一体化新空间、周边城市融入上海都市圈提供条件。同时,提升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质量,加强医卫、养老专业人才的域内柔性流动,推动优质医卫养老资源区域内均衡布局,弱化区域内资源内耗和恶性竞争。

探索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建设产业园区合作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明确各地产业发展特色,积极探索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发展,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科创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建设政府间的政策与信息服务合作平台,推进政务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信息应用效率。同时,搭建政策沟通平台,强化户籍、产业、财税、金融、投资、社保等政策的协调。

开展资源整合,为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提供发展合力。上海在金融、国际化方面具有优势,江苏制造业的基础雄厚,浙江的优势在于民营经济、互联网产业,安徽的创业创新群体数量庞大。新形势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从上海都市圈的建设出发,在三省一市交界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新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江苏、浙江临近中小城市与上海的资源共享,加快上海都市圈建设。

探索行政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的新机制。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采取战略联盟、股份制合作及合并等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解决跨区域经营的障碍矛盾,推动重大合作项目的开展。在产业领域,以“联盟”和“联合体”等为抓手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同时,进一步优化“三个层次、四个座谈会”的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间财政和税收分享机制,形成有效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