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浏览量:14
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平衡发展并不矛盾。
一方面,在规模经济效应的驱动下,人口城市化并向中心城市周围的都市圈以及沿海地区集聚,是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口流动的结果是城乡地区间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趋同。
具体来说,当区域间存在收入差距时,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如土地、矿产等)提高,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发达地区因为人口流入,使得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足,工资上升速度放缓。在这两种效果的共同作用下,人口流动会导致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缩小,而收入差距的缩小反过来又会削弱人口流动的动力,最终地区间人均收入和各城市的人口规模都达到"空间均衡"的状态。
为了顺应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减少我国当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建议加快实施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在发展中营造平衡。
一是加快特大和超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超大城市的户籍制度仍有所保留。在"十四五"期间应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建议大城市降低落户门槛,以实际居住和就业的年限为主要标准作为落户条件。特别是对于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超过一定年限的外来人口,要加快落户进程。
二是打破行政边界,围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都市圈。
首先,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破除城市土地利用的边界束缚,加强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公路和轨道交通连接等方面的合作,同时着重开发轨道交通沿线地带,形成都市圈范围内网络状的高效率的空间发展状态。其次,要强化大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激励,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心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紧密连接、共同发展的态势。
三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应当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要转变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考核方式,建立以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主的考核体系。欠发达地区要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自然资源等产业。随着人口逐步流出,提高人均资源拥有量,提高本地人均收入。在人口流出地做减量规划,公共服务适度地向中心城区集中。最后,发达地区特别是特大、超大城市要提高对人口流入的科学认识,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优化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供给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布局,适应人口增长态势,提高城市的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