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越敏: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和建设*(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15 浏览量:27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心。城市群的界定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根据设定的六项界定指标,利用“五普”数据,我国目前可以界定13个城市群。在利用“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动态和城市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后的城市群建设中,应注意发挥各级政府在城市群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界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1012407

DOI:10.14017/j.cnki.2095-5766.2016.0021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都提出要发挥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作用。201312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里进一步明确提出城市群要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及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在沿海地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还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及一批省内城市群,以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作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其概念源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理论,中国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都市连绵区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均有明确的内涵界定。但就城市群而言,虽然学术界已开展不少研究,城市群也成为国家的空间发展战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造成城市群的大小和数量各异。本文拟从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入手,继而探讨城市群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最后讨论由界定引发的与城市群建设有关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群的界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城市群进行了各种研究。姚士谋等首次使用“城市群”命名我国大尺度的城市密集地域,其后周一星在基于都市区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都市连绵区的概念,一批学者据此研究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及辽中南四个都市连绵区。近年来,方创琳在城市群研究中提出了15+8的概念,1515个发育比较成熟的城市群,88个发展中的城市群。

笔者认为,目前一些城市群的研究由于缺乏科学界定,空间尺度差异过大,由此或导致规模小的城市群经济总量过低,难以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或由于城市群圈定的范围过大,致使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内部的区域差异较大。近年来,更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编制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出现了把城市群从以城市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为基本单元上升到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倾向,由此编制的城市群规划开始向经济区规划靠拢。

一般认为,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地区,具有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显然,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应小于所在经济区的范围。又因城市群需要扮演区域增长极的角色,城市群的各项指标应该高于所在地区的平均指标,笔者提出城市群界定的6条标准:一是以都市区作为城市群的核心。这是因大小,有必要引入城市功能地域即都市区的概念。一个城市群至少有两个人口百万人以上大都市区作为发展极,或至少拥有一个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二是大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达1000万人以上。三是应高于全国平均的城市化水平。四是沿着一条或多条快速交通走廊,连同周边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和区域,相互连接形成的巨型城市化区域。五是城市群的内部区域在历史上要有较紧密的联系,区域内部要有共同的地域认同感。六是作为功能地域组织的都市区缺少相应的经济统计数据,而地级市能够提供较为齐全的统计数据,因此城市群的组成单元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型行政区为主,包括副省级市、直辖市(重庆的市域规模相当于省,只计算核心地区),个别情况下包括省辖市,如中原城市群的济源市,武汉城市群的仙桃、天门、潜江三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对中国大都市区进行界定,并辨认出若干个大都市区集聚区域。由于2000年时中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群的范围不宜圈得过大,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个别早已明确范围的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的空间界定都以两大都市区为端点,沿铁路干线所形成的城市带。如辽中南城市群主要由沈大线之间的城市组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由济南—青岛—威海之间的城市组成,成渝城市群主要由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城市组成,中原城市群主要由陇海线开封—洛阳之间的城市组成,等等。这样,中国大陆合计有13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辽中半岛、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吉林、中原地区、闽南地区、成渝地区等10个地区均有两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以及一批人口在50万—100万人的都市区,这些都市区沿交通干线相互连接,形成了彼此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此外,武汉、长株潭、关中等三个地区虽无两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但核心都市区的人口超过200万人。

1是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计算出的13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率。它们的总人口均超过了1000万人。按照城市群人口规模的大小,可将13个城市群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城市群的人口总规模达到5000万人以上,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的人口超过1亿人,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若包括区域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其人口规模也超过6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城市群。京津唐人口超过4700万人,是第三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介于2000万—4000万人之间,包括成渝、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武汉、闽东南等6个大城市群。表1里的中原城市群有两个范围,一是本文认定的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济源等6市的范围,二是河南省政府认定的除上述6市外,再加许昌、平顶山、漯河共9市的范围。前者人口2640 万人,后者人口3759 万人。三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介于1000万—2000万人之间,包括关中、哈大齐、长吉、长株潭等4个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的集聚区,一般具有高于全国平均的城市化水平。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09%,除中原城市群外,其他12个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东北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均超过50%,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接近50%;而闽东南、成渝、武汉、关中、长株潭等5个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在40%—50%。在13个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最低,即便是由郑州等6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其城市化水平仅34%,比全国城市化的平均水平还低2个百分点,而由9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其城市化水平更低。由于中原城市群未满足本文对城市群界定标准的第三条,即高于全国平均的城市化水平,就此而言,它还是一个准城市群。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资本加快向中国转移,由于全球资本转移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所产生的就业机会导致中西部地区人口加速向沿海地区流动,这种双向流动造成沿海城市群人口激增。20002010年间,长三角地区人口增加了2020万人,珠三角、京津唐两个城市群人口也增加了1000万人以上,三大城市群合计人口增加4347万人。其他10个城市群除武汉城市群人口略微有所减少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同处沿海的山东半岛、闽东南以及成渝、中原四个城市群的人口也增加了300万人以上。13个城市群人口合计增加6459万人,而同期全国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增加7400万人。这表明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已突破省、市行政区划的束缚,城市群这一空间单元已成为我国人口的主要集聚区。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城市化率提升较快的时期,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49.68%,较2000年上升13.59个百分点。其中,珠三角、闽东南、成渝、武汉、中原、长株潭等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增速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东北三个城市群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率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已有所缩小。另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三个城市群的城市化率接近或超过70%,并成为我国主要对外开放地区,已具有大都市带的一些特征。

宁越敏1.png

城市群的分布具有沿海、沿轴、沿江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自北向南有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长三角、闽东南和珠三角等6个城市群,其余城市群则沿东北的哈大线、中部的京广线、陇海线以及长江沿线分布(图1),这和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和经济梯度空间格局是一致的,而我国高铁网络的布局也与城市群的分布高度一致。图1还显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和中西部哈长、中原、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大致范围。其中,京津冀城市群的范围和二市一省行政区划完全吻合,而其他城市群则仍以直辖市或地级市作为城市群的基本单元。

宁越敏2.png

二、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心

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国家的核心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同样,中国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也应该领先于其他地区,这样才能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2000年,13个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2074亿元,占全国GDP58.25%。2012年,各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0305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61.44%,经济集聚度有所上升。

按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区分,长三角因其规模较大,占全国GDP 的比重高达17.37%,珠三角所占份额为9.21%,京津唐所占份额为7.62%(参见表2),这三个城市群可列第一梯队,最有条件建设为世界级的城市群。

宁越敏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