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是否已出现新城新区的全国性规划失控,这个问题的判断还需谨慎,至少全国新城新区规划总人口达34 亿这个论据值得商榷。全国共31 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306 个地级以上行政单位,按照“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 个新城新区),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计算(这里援引新闻媒体的说法),34 亿规划总人口平摊下来每个新城新区的规划人口高达565 万。这个数字与规划实践是不相符的。以规划一线实践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150-300 万;地级城市的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30-100 万。
目前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出现全国性规划失控,并将其主要归咎于新城新区规划规模失控,这在社会转型集约发展的大背景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新城新区有规划规模偏大的趋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仍然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先规划新发展用地,再修建道路与基础设施,然后招商引产并聚集人口的增量扩张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二是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要有更多的发展用地提供给市场,就必须规划先行。三是现有规划制度是根据人口总量确定用地总量。城市要有更多的增量发展空间,就必须先假定有尽可能多的人口被吸引到规划区来。于是各个新城新区都有把人口预测做大的动力。
现行的规划制度对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规模是有严格的控制手段的,主要通过现状人口调查确保预测基础合理,通过上位规划的区域入口分配确保入口总量合理,通过专家评审制度确保预测方法合理。在这样的严控下,仍然广泛出现新城新区的规划人口规模偏大的问题,表明现有规划制度尚有与现实发展需求不相符之处。
这种不相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划刚性与发展弹性的不相符。现行规划制度要求每个规划给出一个固定的人口预测数字并据此进行用地安排,而实践中一个新城或新区能否发展起来,或者能够发展多快,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上海多轮总体规划人口滞后于实际城市发展,而临港新城等规划人口又明显超前于新城发展。这说明按照市场规律的指引,规划必须保留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说,应该允许同一区域或城市在多个有潜力的地区规划新城新区,允许在实践中有些新城新区竞争胜出,按原规划快速发展起来,而另一些没有发展起来的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调整,该保留乡村就保留。二是全国规划政策一致性与地区发展差异之间的不相符。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与区域发展阶段迥异,沿海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总量控制,不增加新建设用地,而中西部很多重要城镇群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处在增量扩张模式下,其中尚有大量城市亟待通过新区建设带动城市做大做强,最终带动区域发展。不同区域中新城新区规划面临的差异悬殊,应对政策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上述矛盾,为落实国家四化同步、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型,新城新区规划必须重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严格把好发展引导的管控关,重视规划实施评估,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合理规模,避免基础建设投资的浪费。二是重视产业规划与产业发展,实现居住就业同步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大规模鬼城、空城。三是在适宜的时机调整现有以人定地的规划制度,实现以效率定地、以环境定地,让人口追随经济规律自由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