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龙:基于规划过程的我国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展望(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26 浏览量:19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摘 要使发展的早已被规划者者所熟知定性分析,而一化的化分析型因其要求使与规划实践渐远到规划制过近些于规划实践创新推动使发展的研究于规划使通一国国情,使通一规划为研究线探讨使发展的现及其在时期的背景,使通一规划研究提出规划体制的使发展的研究框架最后规划研究趋势要求进行

【关键词】使; ; 规划;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1. 1 使发展的研究进展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一直是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1,前者决定了居住和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而居民与就业地点的通勤联系构成了交通主体,但过度的居民出行造成交通拥堵,降低整体和局部可达性,从而影响该区域的用地布局[2]总之,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是相互影响的,从最早的基于区位特征分析的土地模型,到后期的土地使用与交通相互关系分析,均是围绕着两者协调发展展开研究的

古典经济学派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们应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了理想市场模式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及其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后来的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等均是建立在交通区位的影响基础上Alonso 从土地区位和租金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城市中心可达性最高的地块价格最高[3]Hansen 通过华盛顿地区的实例证明了可达性越好的地区土地开发越容易启动[4]1964 年,Lowry 模型更是开创了土地使用与交通相互关系研究的先河[5]1971 年,美国交通部交通发展和土地发展的研究课题,正式推动了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综合研究1983 ~ 1991 年,Putman DRAM/EMPAL 基础上,研发了美国第一个真正实用的土地使用交通一体化分析软件包ITLUP[6]

我国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研究起源于1987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启动的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模式研究,其首次对城市用地与交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用地结构与交通模式特征的关系之后,刘冰和周玉斌针对国内的规划体制提出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联性框架[7]; 闫小培和毛蒋兴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并对广州市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议[8]; 陆化普从交通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五个阶段的一体化规划框架: 即宏观层面互动反馈和调整微观层面互动反馈和调整道路网协调规划综合交通系统协调规划实施规划[9]; 陈雪明提出采用四阶段模型对城市精明增长的方式进行模拟,并对四阶段模型的内部假设变量和模拟过程进行了改进[10]; 张正康和何峻岭分析了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提出通过计算地块的交通可达性来调整用地布局的思路[11]; 2009 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理论研究框架以及最终的实践应用,系统地介绍了其关于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研究,尤其是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用交通承载力来校核开发强度的技术框架[12]; 王树盛以昆山市总体规划为例,运用TRANUS 软件平台整合了土地与交通系统,以可达性及交通费用作为土地与交通互相影响反馈的基础[13]

总体而言,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历程,随着定量化分析工具的出现,我国的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研究已深入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中,但总体上仍以借用国外软件平台建构研究框架为主

1. 2 使发展的

土地使用规划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往往从政策层面落实空间布局,缺乏定量分析的技术支撑,而交通规划注重定量分析,无法从战略层面考虑交通设施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另外土地使用规划与交通规划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因此,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与交通设施这两个系统相互独立,不仅存在体制障碍,更重要的是两个系统融合缺乏统一的研究分析平台

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的研究工作在国外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尤其是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模型发展十分迅速,随着一体化模型不断完善模块精细化,其可解释力及模拟精度也得以提升,但其对数据类型和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复杂,结果导致既约束了模型的灵活性,又使得如此精确的模型被规划实践所抛弃

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变革背景

2. 1 

传统的交通规划思路一直强调的是机动性,一切城市建设均以强调小汽车使用的方便程度作为评价的依据,即通过不断地增加交通设施供给来提升区域的机动性,比如拓宽道路增加高架路建设快速路以及超级大立交等,这些手段非但没有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反而不断诱发新的交通量,陷入了DOWNS定律的困境

目前无论是规划界还是交通界,均认为只有实现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才能彻底解决交通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观念也从之前强调机动性的提升转向通过优化地区可达性实现协调发展可达性是将出发地与目的地相关联的指标,可通过优化用地布局使得出发地与目的地更加接近,而机动性是通过优化交通设施使得人和物移动的更加快捷,这种观念的转变是从以小汽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2. 2 

传统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城市土地开发为主,交通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尽管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但往往是通过增加交通设施的供给来满足未来的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总体而言,传统规划关注的内容偏重于空间布局方案或交通方案本身,而现实的情况是城市规划越来越偏重公共政策,因此,城市规划内容也逐渐开始关注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及交通发展政策对规划布局或交通模式的影响,另外过去以城市规划为主交通规划为辅的传统编制内容已经转向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并重

2. 3 制的

土地使用规划与交通规划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其编制业务协调涉及到不同层面的职能部门,而且各自独立成系统的业务流程缺乏对接的基础,但2010 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这为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提供了体制基础此外,目前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日益重要,既出现了类似TOD 以主动的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又出现了将交通影响评价作为城市规划项目审批的重要条件

2. 4 技术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研究从20 世纪60年代的Lowry 模型开始,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土地使用模型发展依次为简单可视化模型非市场基于规则模型基于价格信号模型以及基于空间经济型模型,而交通模型从传统的四阶段模型,逐步升级到基于logit 模式划分的模型基于出行的模型以及基于活动的模型,但在实践当中无论模型如何精确均无法准确模拟复杂的土地使用与交通互动过程造成众多精确的一体化模型始终不被用于规划实践,主要是其始终尝试基于市场经济原理的运行模拟,而非对于规划实践的决策支持

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的核心关键

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既需要解决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各自的核心问题,又要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反馈除此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空间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对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体化规划决策支持的思路及构建系统模型的要求其中一体化规划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第一,规划编制对接层次需要进一步清晰化空间规划系统与交通规划系统构成方式不完全一样,空间规划一般根据空间尺度不同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而交通规划则是由总系统与各分项子系统构成,因此要实现协调发展首先要梳理清楚规划对接层次; 第二,一体化规划如何在传统空间规划及交通规划流程的基础上创新,优化传统规划无法有效处理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局面,尤其是城市发展政策的不确定性; 第三,要清楚地了解土地使用与交通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第四,如何评估土地使用与交通是否协调发展

3. 1 规划层的对

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面,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总系统与子系统的构成方式,子系统包含道路网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等因此,如何衔接两种不同构成方式的规划是推动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最基本的前提,只有规划层次对接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对接好该层面需要的数据类型数据尺度以及相关性( 1

苏海龙1.png

3. 2 技术创新

传统的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编制体制是一种线性的规划编制思路,即通过人口预测得到居住及就业用地需求,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若干个不同的规划方案,通过与地方决策者或规划专家沟通确定最终的空间布局,而交通规划以此为始点,沿用土地使用规划的道路网以及规划的出行量,最终通过校核路网得到最优的交通发展模式( 2这种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无法应对快速的城市增长,尤其是无法应对未来发展政策的不确定性因此,国内外学者逐步引入企业管理中常见的情景规划( scenario planning思想来解决规划编制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即根据影响未来的关键项进行分析归纳,确定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若干情景并提出规划对策

苏海龙2.png

本文基于情景规划思想,在空间规划及交通规划中分别实现了不同空间发展政策及交通发展政策的比较( 34,并结合规划决策过程提出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思路引入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视化的途径为决策者提供不同政策可能性的空间效应,从而实现为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目的不同于传统简单定量化的模型,本研究将情景设定与评价指标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并内嵌于决策过程,是一种新的辅助规划决策支持的思想

苏海龙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