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乐:上海在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9 浏览量:21

来源:《浦东开发》


上海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生活最富庶的经济区域。古往今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不仅构成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而且已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第六大城市带。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联动发展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发挥了经济圈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从历史上看,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始终是浑然一体、唇齿相依的自然一经济联合体,“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并合力打造和积累了该区域深厚的经济和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90年代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成为外商及国内资本蜂拥而至的热土,并在其自身快速增长的同时引领着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城市品牌效应已成为新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同发展的巨大无形资产。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从现有经济规模上看,上海的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十五个城市之首,其产业的集聚效应和中心职能作用也领先于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从城际经济关联度上看,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引力在逐年增强,这是各城市GDP总量增长和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表现。其中,与上海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苏州,其次为无锡、南通、嘉兴和杭州。

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是沿着依托上海、荣辱与共、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整体化轨迹在运行。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与核心作用曾经经历了一个从强化到弱化再从弱化到强化的过程,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相应经历了一个从整体滑波、发展相对停滞到整体抬升、再度崛起的过程,呈现出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联动发展的鲜明特征。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发挥了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窗口作用:

一是金融服务窗口。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以各种融资手段和方法,积极为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第一通。过金融保险业的超常规发展,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第二为外国金融机构大举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优良的服务平台。第三通过上海金融机构开展跨地区的经营服务活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融通资金。

二是商贸服务窗口。作为我国最大的商贸中心城市,上海进入90年代以来十分重视对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和全国各地的商贸服务工作和区域物流基地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和全国的商贸服务窗口作用。表现为大力发展区域物流产业,积极构筑区域物流市场,通过连锁商贸业态的跨地区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商业贸易对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重要销售窗口作用。

三是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首先上海引领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外商入驻数量最多、外资投入最大、投资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其次通过大力发展会展业以及工博会、华东商品交易会等有效形式,积极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对外招商引资当好“二传手”。还有上海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形成中外多方联合投资和共同发展的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组织领导角色和桥梁作用。

四是交通枢纽与外贸口岸作用。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港和著名的空港、信息港,90年代以来其交通的枢纽作用和外贸的口岸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一个以上海为轴心的、现代化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正在形成。在发挥外贸口岸作用方面,近年来随着外商云集以及国际化经营导向,造成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对外贸易额持续攀升,表明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上海口岸的物流功能在增强,而国际物流空间尤其巨大。

五是信息服务窗口。上海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地区,90年代以来在推进自身信息港建设的同时,积极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提供各种通信信息服务,为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信息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发挥了构建区域统一市场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键措施,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周边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场建设,区内生产要素交流十分活跃。其中,上海已基本建立包含商品、要素、批发、零售、现货和期货的多功能、高层次的市场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9个国家级、18个市级和180多个区县级市场组成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以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同业拆借、票据贴现及保险为代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名列前茅的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航运市场、物流市场、人才市场和信息咨询市场等,成为中国现代化大市场交易数量最多、交易规模最大、价格数量最高的城市,从而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统一市场框架的初步建立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还发挥了推进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带动作用: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意识的不断强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政府间协作项目不断增多,以上海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区兼并和投资发展迅猛,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另外,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培育新技术产业的示范作用。

国际经验借鉴

大都市圈或大城市带的全球战略地位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在全球的影响与作用。大城市带尤其是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战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集中体现,是在现代交通、通讯条件下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高度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而一个大都市圈或大城市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则主要取决于其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并由此表征着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带在世界城市格局中所处的不同发展层面。在世界公认的六大城市带中,纽约、伦敦、东京等中心城市,均属于全球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处于核心层面,巴黎、芝加哥等中心城市均属于区域性国际城市,处于次核心层面,而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中心城市,属于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仅处于第三层面。

“多心多核”的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日趋完善。国外都市圈的形成,既注重核心城市的建设,以发挥“自上而下”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同时也注意充分调动周边城市的积极性,以产生“自下而上”的呼应与能动作用,因而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普遍建立起了密切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多心多核”的城市圈结构,以“管治”理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新思维。所谓“管治”理念,是一种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制度性理念,是人们追求最佳管理和控制的一种崭新理念。这种理念不是集中的管理和控制,而是多元、分散、网络型及多样化的管理。

注重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圈内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在资源利用,产业分工,人口流动、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把大城市的发展与周围地区联系起来整体考虑,资源配置合理,系统效率较高。

拥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和交通体系。东京都市圈子的形成与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交通体系的完善。在东京城市中心及副中心工作的人员有近90%是利用轨道公共交通上下班的。在东京都市圈,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居民对就业和居住地的选择。这为城市通勤的普遍化创造广条件。它们在区域共同建立公路网、铁路网以及公园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框架。

格外重视都市经济圈形成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市经济圈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目标都有所提升。它们在经济目标之外,对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予以高度重视。如纽约人都市地区在1996年编制第三次规划时,环境问题已相当突出,社会公平引人瞩目。因此,该规划的基本目标是重建“3E”,即经济、环境和公平,并通过5个战役,即植被、中心、机动性、劳动力、管理等来整合3E,以提高城市与区域的生活质量,强调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核心作用的对策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确立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发展的整体战略意识。

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整合性特征。从国际、国内环境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将走一条国际竞争与区域联动相融合的发展道路;都市经济圈将成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阶段都市经济圈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是互为依存、唇齿相依的联动发展关系;牢固确立“立足全球、区域联动、基于网络的集中发展”的整体战略意识,引领区域整体共同参与世界城市竞争。

二是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围绕“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上海在世界城市格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层次和地位。

众所周知,世界级的都市经济圈或城市带必须以世界级的中心城市为标志。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城市首位度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目前它在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中仅处于第三发展层次,即仅处于国家或地区级中心城市的地位,距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进而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海若要真正能够引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第六大城市带,就需要努力提升自身在世界城市格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层次和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代表本城市带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大都市。

三是在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同时,注重并做好从聚向散、从内向外、从留向流的历史性准备,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区域核心作用。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最基本的功能是它的聚散功能,即对所辐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的聚集与扩散,并通过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而中心城市的其他功能,诸如生产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以及创新功能等均从属于这一基本功能或由这一功能所派生。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阶段上看,目前上海正在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迈人后期阶段,同时又正在从相对集中的城市化阶段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阶段过渡,产业,人口等经济要素都将不可避免地趋向于从集聚为主转向扩散为主,中心城巾的辐射效应将日渐强化。因此,优化直接体现聚散功能的产业载体,将有效地推动中心城市的发展。因此,“十五”期间上海在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依托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的广阔腹地资源与现实基础,不断增强其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改善有利于聚散功能发挥作用的外在环境和传导机制,抓紧做好从聚向散、从内向外、从留向流的历史性准备,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区域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