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乐: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04 浏览量:19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由此,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和加速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成为长江经济带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始点。目前国内学者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转移、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差异、区域不平衡和协调发展以及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而缺少长江经济带经济演化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长江经济带在1992年以后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新时期经济的演进过程,既能对以往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做一些补充,也能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围

1.1、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1992~2010年为研究时段,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GIS专题地图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在此研究区间内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和演变特性。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对研究时间段内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的发展进行概括分析;第二,比较1992年和201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变化过程;最后,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演进进行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

1.2、研究范围界定和行政区划变迁的处理

长江经济带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综合体,是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聚集带,所以长江经济带的划分与自然单元上的长江流域并不相同。长江流域涉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19个省市区,其中广东、广西、福建、西藏、甘肃等省区的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率很低1,所以不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浙江虽然省内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比例也不高,但浙江省的经济中心杭嘉湖平原位于长江流域,且与上海、江苏等其他长江流域内省市区联系紧密,故划入长江经济带,青海、河南、陕西等省从自然单元上看属于长江流域,但其经济联系与黄河流域更为密切;同时考虑到可达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统计资料的易获取性、通用性等因素,加之滨江地级市数据较难获得及统计口径的差异,本文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共7省2市作为研究范围。研究区面积148.5万km2,占全国的15.5%;2010年人口约4.93亿,占全国的36.73%2

2、1992~2010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变化

2.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

1992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1992年长江经济带GDP总量为9713.75亿元,至2010年已达到165240.99亿元,是1992年的17倍多,年均增长17.11%(按当年价格计算),比全国同期年均高出0.27个百分点,展现出旺盛的经济活力。从占全国的比重上看,长江经济带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2年的36.08%上升到2010年的41.19%,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2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仅为2148.59元,比全国平均值低149.20元,从2001年起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至2010年达到33545.85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625.72元,充分展示出长江经济带人均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该时段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密度始终超过全国平均密度并不断拉大差距。1992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密度为65.25万元/km2,高于全国平均的28.05万元/km2,到2010年达到1114.73万元/km2,比全国平均值高出696.81万元/km2[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从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上看,该研究时段长江经济带整体处于“二三一”的产业发展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则表现出前期上升较快,后期变化缓慢的特征,实现了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高于全国的赶超。1992年长江经济带的二三产业占比为76.96%,低于全国同期的78.21%;2010年长江经济带二三产业占比上升到91.17%,已超过当年全国89.90%平均水平(图1)。

QQ截图20161104142723.png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长江经济带利用外资额和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图2、图3),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1992年长江经济带进出口总额为297.67亿美元,至2010年已跃升为12202.7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从17.98%上升为41.03%,在此期间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增长明显,在全国的占比不断攀升;1992年长江经济带外商直接投资36.21亿美元,至2010年已升至823.40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从32.89%升至77.87%,增长趋势明显,表明外国投资者越来越看好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潜力3

QQ截图20161104142809.png

QQ截图20161104142815.png

2.2、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从全国几大区域板块1992年和2010年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经济在此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已远高于我国中部、西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和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1,表2)。长江经济带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级发展轴线的定位还有一定差距,仍就处于需要大幅度提高经济总量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

QQ截图20161104142855.png

QQ截图20161104142904.png

3、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变化分析

长江和长江流域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实体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但是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时间则相对较短,由于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众多,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并始终贯穿于长江经济带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以长江经济带7省2市全部106个地级市以上行政区划为样本(按照2010年行政区划),以GDP作为描述长江经济带各地之间经济分异的指标,重点分析1992年和2010年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格局及变化。因为在1992~2010年,长江经济带行政区划的调整较多,为了研究的统一性,本文根据长江经济带历次行政区划调整,以2010年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对1992年的数据进行了重新梳理。

3.1、GDP总量上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对比分析

将长江经济带各市1992年和2010年两个时点的GDP按与流域GDP均值的比值划分为5个等级,获得图4、图5所示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格局专题地图[2],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产总值表现出重心偏东的格局,长三角比较突出,其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QQ截图20161104142940.png

QQ截图20161104142946.png

(1)长江经济带以低于GDP平均值的地区(比值小于1)为主,其1992年和2010年的行政区数量占比分别为74.53%和77.36%,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且有不断增加之势,并且极低值区域开始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散,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低值样本大量转变为极低值地区。

(2)长江经济带高于GDP平均值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各省省会及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政治的重合性。这一点在长江经济带上中游体现的更加明显,上中游的极高值和高值区域(武汉、长沙、重庆等)几乎都是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则因为政策、区位等原因一直处于经济的“龙头”地位[3]

(3)长江经济带大致呈现地区生产总值中间值数量减少、高值和极低值数量增多的趋势。1992年极低值(比值<0.5的区域)的市有38个,2010年增加至54个,分别占整个城市样本的35.85%和50.94%。1992年高值和极高值(比值高于1.5的区域)的市有14个,2010年为17个,分别占整个样本总数的13.21%和16.04%。1992~2010年,极低值地区GDP占比从11.53%降至9.63%,高值和极高值地区GDP占比则从45.55%升至55.68%。此外,在研究时段内,极低值地区有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散的态势,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低值样本大量转变为极低值地区[3]

(4)就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的内部差异而言,1992年和2010年东、西部地区内部GDP总量的差异变化没有中部地区明显。西部地区GDP总量差距一直较大,除成都、重庆外均属于低值、极低值区域,期间除凉山州由极低值区进入到低值区、乐山市和泸州市由低值区滑落到极低值区外,并未发生突出变化。东部地区在整体高于长江经济带GDP均值的背景下,也存在丽水市、衢州市、舟山市等极低值区域,期间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差异变化并不明显,绍兴市、台州市、温州市由较高值区进入高值区,扬州市由高值区滑落到较高值区,衢州市则由低值区域滑落到极低值区域。中部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低值样本明显减少,极低值样本增加,至2010年仅有4个省会城市GDP超出长江经济带均值,经济波动性极大,两极分化十分明显[4~6]

3.2、消除面积影响后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格局对比分析

长江经济带各市土地面积差异很大,受地域规模的影响,其经济产出也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更真实的反映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状况,我们采用经济密度的分析方法,按照各市1992年和2010年两个时点的经济密度与长江经济带经济密度的比值划分为5个等级,获得图6、图7所示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格局专题地图。

QQ截图20161104142952.png

QQ截图20161104142959.png

经济密度的地区分布格局与GDP空间分布格局大致相似,但在长江经济带东部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偏向性更为明显。全区仍表现出以低于全区经济密度平均值区域为主的特征,1992年有56.60%的样本经济密度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010年为58.49%。从经济密度极高值和极低值区域的数量上看,同样出现了两段分化的现象。经济密度极高值样本数由1992年的22个上升为2010年的28个,在专题地图上表现为经济密度极高值区域的扩展延伸和省会城市经济密度的抬升;极低值样本数由27个上升为32个,在专题地图上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密度低值样本滑落为极低值样本。从全区内部差异上看,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密度差异相对于中西部要小,并且与1992年相比其差异呈相对减小的趋势,高经济密度的长三角洲地区呈组团化延伸;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经济密度极高值样本增多和极低值样本减少,内部差异稍有扩大。

3.3、消除人口因素影响后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格局对比分析

人均GDP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界定和区域发展水平的研究[2,3]。在此我们同样按照与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的比值划分为5类,分别定性为极低水平区、低水平区、较高水平区、高水平区和极高水平区,获得专题地图,如图8、图9所示。

QQ截图20161104143015.png

QQ截图20161104143020.png

从行政区域的数量上看,长江经济带以极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域为主,1992年和2010年低于全区人均GDP的样本数占比分别为75.47%和69.81%。同样,人均GDP样本归属也表现出向两端转移的特点,高水平区和极高水平区1992年共有12个,2010年共有16个;极低水平区1992年有20个,2010年增加到32个。在中部地区,也出现了极低水平区范围扩大和低水平区范围减小的状况。从人均GDP的角度看,以上方面都表现出和经济总量、经济密度相一致的演化趋势[7]

但是,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的变化也存在着与经济总量、经济密度变化不一致的差异性。首先,超过全区平均值2倍以上的样本在1992年和2010年都没有在中西部地区出现,极高水平地区全部位于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也不存在极低水平区的样本,极低水平区样本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就东中西部内部而言,相对于经济总量和经济密度,人均GDP的差异较小,东中西各区内不存在同时跨越5个层次的样本[8]

4、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长江流域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对长江经济带进行总体分析,并以地级市作为单元,进行定量划分,对长江经济带进行空间分异划分,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1992~2010年长江经济带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不断深入,形势十分喜人。但是仍与我国另外一条发展轴线差距较大;

(2)从经济空间格局看,长江经济带内部经济分异仍旧十分明显,呈现典型的发达地区组团状延伸和零星点状分布,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研究区以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为主,有两极分化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中部波动最为明显[9~11]

长江经济带空间所呈现的这种格局是在原有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资源开发、政策导向、交通及经济空间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反映的是流域经济空间演化的内在规律。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开发、发展,应以此空间格局分析作为基础,合理制定长江经济带的开发战略和规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持续、高效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2-07-19;修回日期:2012-08-25基金项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2013-GR-22)

作者简介:赵琳(1987~ ),女,山东省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E-mail:wfzhaolin@126.com 通讯作者 E-mail:xutingtingsd@163.com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7-0846-06 

注释:

1 长江水利网.流域综述.http://node.cjw.com.cn/index/river/liuyugk.asp.

2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http://www.cjjcw.org/article.jsp?id=12.

3 中国历年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1992-2011. 

参考文献:

[1]李晓超.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4] HIRSCHMANA.Regionaldevelopmentandplanning:Areader[M].M.I.t.Press,1974.

[5] HIRSCHMANAO.Str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M].YaleUniversityPress,1958.

[6] BLENNERT,WEIGELTN.Theevolutionofindustrialclusters-simulatingspatialdynamics[J].AdvancesinComplexSystems,2001(4):127-147.

[7]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9-55.

[8]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6):508-514

[9]徐长乐,殷为华.“推进长江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J].中国城市济,2004(1):38-41.

[10]徐长乐.试论上海在长三角的定位[J].江南论坛,2003(01):21-22.

[11]周二黑.黄河流域经济分异空间规律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