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鸿胜:长三角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刍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5 浏览量:15

来源:文汇报

从长三角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高度,长三角要加快建设三大港口物流体系:一是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远洋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二是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业务的支线港和喂给港群体系,三是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江海联运和海进江转运体系。

长三角区域合理规划港口运输方式,在各类港口与腹地找到最优运输路径,是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内容。规划到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基本上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水路集疏运系统所占比例达到60%。

为了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提升航运服务能级,以发展高端服务为重点,形成长三角区域层次分明的航运服务业体系,加强与长三角港口城市间的区域合作,科学创建长三角航运服务业体系,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阶梯有序的发展新格局。

近期,温家宝总理在上海调研时强调,上海的发展,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龙头和示范作用。上海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并进一步指出,要紧紧围绕建成东北亚国际枢纽港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航运服务资源集聚中心,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它是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共同建设的国际航运中心。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体系是以上海港为中心,以江苏、浙江部分港口为两翼,沿海港口为纵深,以枢纽港、干线港、支线港和喂给港为主体的组合港口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战略,在长三角港口群建设中,总体来说,要重点在三大体系上有所创新。

——构建分工合理的港口物流体系

长三角区域目前拥有7个主要海港和约20个内河港口,成为我国港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的沿江沿海港口的结构和布局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大中小泊位的比例失衡,在长三角沿江沿海的2000多个生产性泊位中,万吨以上泊位只占20%。集装箱、矿石、煤炭等大型专业化的泊位缺乏,大型专业化泊位比重较低,各类港口的布局和分工不合理,影响了长三角区域港口整体效益的发挥。

从长三角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高度,长三角要加快建设三大港口物流体系:一是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远洋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二是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业务的支线港和喂给港群体系,三是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江海联运和海进江转运体系。形成合理等级的海进江转运体系和顺应江海联运发展趋势,是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

——构建优化整合的集疏运体系

长三角区域合理规划港口运输方式,在各类港口与腹地找到最优运输路径,是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内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货源有80%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从集疏运结构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水路集疏运比例太低,公路集疏运比例太高,铁路集疏运比例太微小,这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十分不利。增加水运比例,减少公路运量的重要意义,从节能减排的战略上讲,公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水运的5倍,能源消耗是水运的7倍,公路运输以外的其他成本是水运的18倍。因此,规划到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基本上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水路集疏运系统所占比例达到60%。

但是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长三角300公里左右半径的区域,公路便捷,且长江内河基础设施差,船型差,河道堵塞,与江船衔接的泊位少、质量差,江船不能直接去洋山港,需要穿梭巴士成本高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水路集疏运的效率。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要在硬件建设上有所突破。比如,加快内河航道建设,合理布局和规划内河集装箱港口和货运站。同时,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比如,建议实行启运港退税政策,这样既可以避免长三角港口的恶性竞争现象,激发企业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退税的积极性。长三角成立联合性的内河航运公司,避免内河运输的无序竞争。长三角各类港口实施联盟经营、兼并、重组、参股,为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奠定基础。

——构建现代国际航运服务业体系

长三角区域港口发展,对航运服务业需求剧增,尤其是在高端服务业上,重点是在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海损清算、航运交易、航运咨询等方面有较大需求。但是,长三角目前包括上海在内,这方面的服务供给还是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目前的航运服务大都集中在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企业为主,航运融资、咨询、仲裁、保险、海损理赔、公证公估、航运组织、船舶管理、海运经纪等航运服务上游产业几乎空白。

为了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提升航运服务能级,以发展高端服务为重点,形成长三角区域层次分明的航运服务业体系,加强与长三角港口城市间的区域合作,重点是码头、港口功能分工,根据集装箱、散货、中转运输的特殊需求,明确航运服务领域,优化航运辅助产业结构,科学创建长三角航运服务业体系,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阶梯有序的发展新格局。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