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发展从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来看,(15个地级市和一个直辖市、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经济发展很快。尽管长三角的核心区域面积只占到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一半,但长三角的核心区域(15+1)基本上能代表了长三角的发展主体,长三角的核心区域GDP的份额总量要占长三角两省一市的整个区域GDP总量80%左右,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势头保持得非常稳定。
两方面推动长三角投资增长
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若按照GDP的支出法来计算,也就是三驾“马车”带动经济增长,可以归纳为投资上、消费和外贸乏力的基本特点。
具体来说,从投资角度看,以浙江省为例,今年第一季度,在交通、基础设施、环保、水利、海洋等多个领域投资增长迅速,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则更为明显,房地产投资占到了总投资贡献率的34%。从全省发展速度来看,钢筋、水泥,重化工业增长特别迅猛,这一点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相吻合。
为什么长三角经济增长会产生这种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的推动。今年全国两会后,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积极性非常高,为城镇化建设拉开了基本框架。在投资领域,可以看到在交通、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增长很快,这些投资与城市和城镇发展规划关联度很大。二是国务院批复了舟山群岛设立国家级新区,这对浙江省带动海洋事业和基础建设有明显的作用。浙江省提出在未来五年将打造一批干亿级沿海产业聚集平台,一批五百亿级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一批百亿级涉海企业,海洋事业的基础设施投资迅猛。
长三角创新了“新四化”升级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提出的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是以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业化为目标,科技进步的信息化为手段,新型城镇化为核心、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在长三角的“升级版”中,关键是城镇化。
在长三角的“升级版”中,反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与布局。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目前,长三角的城市群框架已基本形成。这为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长三角发展主要依托于大中小城市并举,而不是单单依靠大城市的发展。比如,苏州是个大城市,但在它周边,昆山、太仓这些城市也很发达,实际上是一个群域型的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中,长三角城市群涉及的范围是两省一市,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长三角的核心地区,即在15个地级市、一个直辖市和37个县级市范围内。长三角核心区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个不以行政区划为疆界的城市群区域体系。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动和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这个优势越来越明显,从而使长三角的经济“升级版”有了布局基础,发展效应立刻就可以显现。从城市群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体系是辐射型的。区域内的地级市和地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县级市和县级市都是互联的,区域的交通都已联通,经济运行的轨迹是双向型、多向型和网络型,这样的经济“升级版”更容易进入到长三角一体化中,更有利于在经济互动过程中推进城镇化。
区域政府加强常态制度合作
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靠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间加强区域的要素合作。二是靠政府区域间的制度合作,我们应倡导政府加强常态制度合作。政府间的合作资源就是政策和制度合作。也就是说,政府要按市场经济的法则,制定区域合作的游戏规则。政府制定的规划应该是在企业现有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企业跟着市场走,企业不是跟着政府计划走,这是关键。如果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预判越科学,出台的政策和制度就越逼近市场,指导性就越准确,企业实施的行动方案就越科学,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的利润份额就会越大。在长三角的三地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政府不能主导市场,政府只能创造环境让企业在行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得更好。所以在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中,政府在公共资源中拿出了政策和制度资源来与长三角区域间的政府合作,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让企业能够实现要素合作。没有政府制度资源的合作,就谈不上企业的要素合作。
长三角的投资推动势头,预计在未来10年内都不会减弱。因为“十二五”长三角刚进入到新一轮的投资期。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给长三角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远景目标,两省一市要按照这个远景目标充分做好发展准备。浙江省的海洋战略规划,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江苏省的沿海发展规划,连云港的我国东中西改革发展实验区规划,上海的“两业两中心”规划,在长三角的21万平方公里中,集中了国务院连续批复的若干重点区域战略规划,这些都是要实施见效的,所以长三角前景看好。长三角投资在增大,到2030年可能进入收获期。在这期间,投资拉动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