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根:世界之变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24 浏览量:17

来源:解放日报 2023-05-23

对于当下世界经济形势,不少国际组织都作出了判断。

比如,经合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2 %;世界银行警告全球经济面临“失去的十年”,到2030年平均增长率可能比21世纪头10年低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至2.7 %,占全球GDP 1/3的国家面临衰退。

这些判断准确与否尚待检验,但透露出一点重要信息,那就是:世界经济处于长周期下行,迈入不同以往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更大的时期。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21年人均GDP首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韧性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齐全,市场主体数量庞大,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进入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内外风险挑战不断增多的时期。虽然经济总体呈回升向好态势,但继续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必须抓紧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瓶颈难题。

大体来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期。只有准确把握世界之变、科学认识中国之变,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发生方向性、根本性重构调整

世界经济之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世界人口老龄化加速。

人口规模增长和结构变化,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目前,世界人口出生率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人口负增长。特别是,全球50多个国家的适龄劳动人口减少,这些国家的数量远多于2000年的17个。

二是全球负债过高。

现代经济可以说是负债融资的经济,没有债务杠杆撬动不了经济增长。但是,过度运用债务杠杆必然引发经济危机和衰退。

当今全球总债务与GDP之比已超过300 %,美国总债务率比2008年增长3倍多。美国缩表加息抑制通胀,导致世界许多国家债务负担加重,金融市场动荡,偿债风险加大。

三是全球资产价格风险增大。

目前,世界金融市场规模4倍于经济规模,并且仍在继续膨胀,积累更大风险。同时,金融危机多发,如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破产等。此外,加密货币、清洁能源、无盈利高科技公司等资产下跌或泡沫破灭增多。

四是世界性通胀压力增强。

全球资源价格前些年上涨过快,“绿色通胀”明显;各国持续货币放水和赤字加大,刺激经济稳定复苏,但“寅吃卯粮”,加剧通胀;“去全球化”抑制了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引致许多国家中间品和最终产品价格上升。

五是全球供应链布局加快重组。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发生方向性、根本性重构调整,突出特征是由“成本和市场”导向转向“安全可控和意识形态”导向,呈现“近岸化”“区域化”“本土化”“友岸化”外包和布局趋势。

尤其是美国竭力构建一系列排他性小集团,运用产业政策和国家安全法律等,对华实施“脱钩、封堵、遏制”,试图重组所谓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结构。

六是世界地缘政治冲突迭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总体进入长和平时期。虽有两个阵营竞争对抗,但没有爆发大的地缘政治冲突和战争,全球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时间快速增长与经济繁荣时期。

然而,今日不同了。乌克兰危机冲突扩展,大国关系更加紧张,局部地区军事角力加大,世界许多地方不太平,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坚定国内国际对中国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改革预期

全面把握中国经济形势,主要从三方面来展开:

第一,客观认识需求收缩,准确把握消费、投资、出口需求长期变化。

一是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化,抑制消费需求增长。必须看到,中国劳动力红利正在逐渐消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婴儿潮”一代陆续进入退休高峰,老龄化、少子化与劳动力总量减少的时代来临。

二是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妨碍消费需求升级。疫情暴发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持续慢于平均数增速,中低收入群体受影响大。

三是投资拉动边际动能减弱。房地产投资比重大、带动力强,但超常规增长期已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过度超前,债务大、结构性区域性过剩。

制造业投资增长依然较快,但规模扩张空间有限。近两年制造业增长快主要由资源性工业和医药、计算机设备等涨价以及石化、汽车、电气等装备大项目带动。

四是出口需求快速增长不可持续。中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64.5 %,是世界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大国。2020年,这一数据已降至32 %

第二,深入认识供给冲击,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供给体系。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美国等对华高技术围堵封锁不断加强。

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组。半导体产业和化工、汽车、精密机械制造等产业加速全球布局调整,可能带来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向外转移。如何用成本、产业链特别是利益等稳住外资企业,非常重要。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比东盟高6 %,比北美、欧洲高9 %。如何保持这一优势、用好这一优势,十分关键。

三是“脱实向虚”危险仍然存在。金融的本质特征是配置资金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的最大危险是自我玩钱。在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容易出现金融自我循环膨胀的“虚高度化”。新形势下,要切实解决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科技、人才与产业有机融合的问题。

统计显示,加上各种准金融和隐性金融,中国金融业占GDP比重超过10 %。中国金融企业特别是大金融巨头的利润占全国企业利润48 %;如果加上各类准金融企业,则高达65 %。下一步,要注重防范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问题。

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更加紧迫。中国人均耕地、森林、淡水和矿产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40 %以下。如何处理好绿色低碳转型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难度很大,统筹推动加大低碳转型和保持经济稳定持续较快增长至关重要。

第三,深刻把握预期转弱,坚定国内国际对中国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改革的预期。

一要稳定制度预期。市场制度的底层逻辑不能改变,市场化的好制度、好政策、好办法必须坚持、加强和完善。

二要稳定投资预期、财产预期、消费预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规范、透明、公正、有效的司法体制,确保市场主体和个人独立的财产权、经营权不受侵犯。

三要稳定政策预期。要确保国家各项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政策公开透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渐进性,防止随意变、乱调整。

四要稳定扩大对外开放预期。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制度型开放。

把握好稳与进关系,促进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世界之变深刻影响中国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更加注重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更加有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扩大政府支出。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力度。

二是推动财力下沉。要适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切实保就业、保民生、保基层运转。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

四是促进财政政策与各项政策协同。要注重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就业、产业、科技等政策协调配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等。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精准、有力。

一是货币供给适度宽松。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扩投资、稳就业、促消费。

二是资金成本稳步下降。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利率稳定下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三是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要加强预期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四是结构性改革精准有效。要实施结构性货币金融改革发展策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是提升资本市场功能。要把准市场取向,扎实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六是切实防住金融风险。要加强宏观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穿透式专业监管,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全面启动、逐渐加快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

要全面促进居民商品、服务消费扩大与结构升级,重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保就业、增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监管、鼓励公平竞争、反垄断等。

第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高端化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

发展中大国的经济繁荣和有效率效益,主要由中低技术经济部门的活力和竞争力所决定。中低技术经济部门现在和将来都会是我国最有比较优势,最能促进就业、收入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部门。

经济数字化、高端化、低碳化转型大势所趋,给各行各业发挥比较优势、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数字化应用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5G链接工厂、智能制造等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将加快发展。中国特色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构建,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赋能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第五,扎扎实实抓好市场化改革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契机,在加强宏观集中统一管理的同时,要更加广泛、深入、有力地推进市场化制度创新,构建统一、公平、规范、完善的市场体系,稳定全社会长期预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要抓好政策落地落实,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的准入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等一件件、一项项地抓紧、抓实、抓好。

第六,更加注重构建高标准、高水平的开放体系。

 

2023年,扩大高标准对外开放是重中之重。要抓住时间窗口,巩固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加快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发挥中国制造和服务性价比高的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量,优化贸易结构。

要抓好经济反弹时机,稳定和提升外资企业对中国发展信心,进一步吸引外国投资;推动扩大市场开放政策配套落地,主要领域集中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法律服务、运输物流、金融等,重点发力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领域。

同时,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要进一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