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做城市群研究
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结论,全球土地面积的1.5%聚集了世界近一半的生产活动。在美国,有2.43亿人口集中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这些区域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世界上的六大城市群集聚了全球的大部分财富。在中国,不管是十大城市群还是经济实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特征都非常明显,以2015年的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地区经济总量是2.2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排名都居于前列,所以说城市群的研究非常有实践意义与普适价值。
同时在理论上,城市群的研究涉及传统经济学长期未关注但是却又特别重要的核心命题,即稀缺资源如何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城市群研究会重点回答“在哪里生产”的问题。资源在城市内部的配置和城市之间的配置,会产生不同的聚集经济。空间聚集已经从“产业聚集”走向了“城市聚集”,我们几年前提出了“城市群经济”的理论(张学良,2013):大、中、小城市错落有致地在空间单元上分布与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叫城市群经济,形成的空间形态叫城市群。单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聚集,产生的是地方化经济,形成的是专业化城市;多个产业的不同企业聚集,产生的是城市化经济,形成的是多样性城市。传统的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仅解释了产业聚集对单一城市发展的影响,侧重于分析单一城市内部企业主体获得的外部性,但是城市彼此空间临近即“城市聚集”也会产生新的正外部性,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会带来收益。这时,城市群经济已成为一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及运行的一种形式,是基于社会分工深化、市场深度扩张、要素高度空间聚集而演化出来的区域经济形态。城市群本质上是生产要素超越单一城市空间单元在更大范围的集聚,在带来“1+1>2”的空间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同时还可以部分地消除一些城市由于内部聚集不经济所带来的负外部性。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我们过去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采取的是一个“县域竞争”的制度,地方政府在努力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总体上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观察到,各个地方政府追求各自发展的情况下所导致的以邻为壑和恶性竞争,这种市场的分割会影响区域一体化进展。所以从中央政府看,如何打破市场分割,突破行政边界,实现经济资源跨区域流动,非常有必要,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央政府出台城市群政策的初衷。
二、中国的城市群发展
我们以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为例,来评估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我们在《201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中国十大城市群以13.5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43.2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8.05%的地区生产总值。我们还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要素聚集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文化水平、协同发展能力等六个维度,选择了55个具体指标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成熟型城市群、发展型城市群与形成型城市群,发现城市群经济增长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
我们进一步对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战略进行第三方评估,分析中国城市群到底是“1+1=2”的加总效应,还是有“1+1>2”的城市群经济效应。全国层面的评估结果很简单,运用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的方法研究发现,观察样本中的城市加入或不加入国家级城市群,加入前和加入后,对我们的城市而言,无论是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人口变化,都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长三角城市群,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市合作格局初步形成,我们在长三角城市群观察到了好的效果,观察样本中的县、市、区是否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加入前、加入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确实有显著的影响。为什么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这样的效应,我们研究发现主要的原因是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的对外辐射能力与正溢出效应也是最强的,地区发展是以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相伴随的。
三、城市群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是基本概念的界定。如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区这些概念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给出了四个关键指标来划分。第一个是空间形态,第二个是发达的交通网络,第三个是有一定比例的通勤人口,第四个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中心-外围的空间形态是基础,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前提,区别在于城市和都市区都需要有一定比例的通勤人口,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所至的空间范围则为城市的边界。
二是讲好城市群的中国故事。中国是大国经济、转型经济、高铁经济,城市群的故事一定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会出现真正的巨型城市区域,上海到武汉与长沙的时间距离今天大概四个多小时,将来高铁的时速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果上海到武汉坐高铁只要两个小时,巨型城市区域就会出现,这样的空间形态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不会存在。如何给概念、定标准,怎么样讲好中国城市改革开放空间试验场故事、讲好中国城市群的故事,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三是寻找城市群的普适性理论体系。从生产的角度讲,集聚经济在开发区里面有,在城市内部有,在城市群也有,只不过集聚经济的形态、功能的强弱不一样,我们要找到一个经济学上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有资源禀赋,如果没有自然禀赋的话,城市群就不能形成,有了禀赋之后,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异质性(Heterogeneous),包括群聚(Sorting)、选择(Selection)将发挥作用,这是主流经济学接受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城市、城市群、开发区的聚集经济效应。
四是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与边界怎么界定,城市群的地理边界、行政边界、经济边界、社会文化边界在哪儿。我们可以通过人口密度与通勤人口等传统的方法,与产业上的投入产出法、高铁运输量反映的城市空间联系以及规范的空间溢出方法,来多维度量城市群的边界。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企业的数据尝试划分城市群边界,我们把1998年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2008年经济普查的所有企业在GIS上上图,根据企业上图的形态和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等方式来刻画都市区和城市群的边界。同时我们也尝试用手机信令的大数据来刻画城市群的边界。
五是搭建城市群研究平台与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城市与城市群的研究非常复杂,会涉及非常多的学科,我们需要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打破学科之间的偏见,发出学者的共同声音。在研究方法上也要进行创新,成立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来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的跨学科研究,以“互联网+”科研的方式组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形成新的科研组织方式和科研组织形式,通过学术众包、众筹、众研来推进,在全国建立讲好中国城市群故事的若干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