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统筹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资源配置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30 浏览量:20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约束条件下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学问,区域经济学则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的学问,稀缺资源在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从全球空间范围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抓住了全球工业革命浪潮、美国去工业化、产业全球转移的机遇,以开放的胸怀吸引全球生产要素流入,美国与西方国家不仅可以利用技术要素与管理水平的自身优势,还可以利用中国优势廉价的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在全球配置资源,全球化让各国实现了共赢、共享发展,中国也借此融入全球化,以开发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迅速成为了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与制造业大国,可以说全世界都从这种资源配置模式中受益。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着新的变化。一方面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并没有如期而至,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财富机会,美国面临着再工业化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经济的初始条件、资源在全球空间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形成的路径依赖,形成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美经济在各自失衡状态下的空间“恐怖均衡”,美国是低储蓄、低投资、高消费、高进口,而中国是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高出口,这种空间“恐怖均衡”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在发展中也未能自动纠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投资与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恐怖均衡”面临着被打破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找自己的路,在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鼓励提高储蓄率、加快投资、降低消费,同时进行再工业化与贸易保护。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上述趋势更加明显。中国也在进行两管齐下的布局,一是对外实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突出的亮点是中国也逐渐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引领者,把资源配置的目光放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形成新的空间均衡关系。二是对内以各种方式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的创新与创业。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省、市之间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当前最重要的政策抓手就是要突破行政边界,以地理边界为基础,促进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1+1>2”的效应,这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动能。特别是如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要在大都市区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进行城市功能的疏解,作好城市内部各类规划的“多规合一”与跨行政边界的城市之间各类规划的“多规合一”,加强北京大都市区、上海大都市区的发展。

(张学良,男,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