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伊娜:城市慢跑景观设计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9 浏览量:43

来源:上海商学院学报

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城市居民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简便易行的慢跑运动成为城市居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选择之一。与跑步机等室内运动器械相比,室外慢跑最大的优点就是在运动中能够享受到室外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这是在相对封闭的室内无法得到满足的。

如今常常在城市人行道上看见不少慢跑者,成为了城市一景。人行道属于城市的慢行系统(slow-moving traffic system),又称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一般而言,慢行系统中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包括步行和非机动车行。其中的步行道,即人行道,以其相对“慢”的特性,以及作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慢跑者所青睐的“跑道”。

一、慢跑景观的必要性

(一)城市居民健康锻炼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精彩的城市生活中穿梭,却失去了锻炼身体的时间与机会。现如今,随着身体健康问题的被重视,体育健身运动也正在受到市民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慢跑运动正是一项操作简单、健身效果明显的有氧运动项目[1]。但慢跑运动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主要是围绕跑道有关的长宽、安全、便捷、易行、舒适等。因此,借助于城市慢行系统中步行道的慢跑景观也就应运而生了。慢跑景观不仅可以给热爱慢跑的市民提供一个运动场所,也让市民在慢跑的同时享受优美的景观环境,惬意地锻炼身体。

(二)完善城市景观设计的需要

在“以人为本”理念盛行的当今,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景观环境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向市民提供一个视觉上的“风景画”,更大的作用还是在于提供一个欣赏、活动、参与的多维度景观环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景观环境设计必定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景观环境设计,只有一个需要市民参与支持、享受其中的景观环境才具备亲和力,才能真正植入市民的意向中。人行道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行走环境,提高该城市道路的商业文化、生态价值。[1]基于城市慢行系统中步行道设计的慢跑景观正好能够满足景观环境设计的这一特性,给城市慢行系统增添几分蓬勃向上的生机。

(三)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慢跑运动是一种张扬生命活力的活动,它集消遣、娱乐、健身、宣泄、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一项以人为主导的运动。慢跑景观将慢跑活动和景观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人们能与城市景观环境对话,消除存在的对立因素,重建人类活动与景观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符合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二、慢跑景观的特征

慢跑景观就是将慢跑运动与景观结合起来,让市民以景观为背景和场所,进行慢跑运动,从而达到健身目的的环境。慢跑景观融自然和人类于一体,将动与静相结合,展现了一种以人的参与为主的景观形式。

(一)复合性

慢跑是人的动态活动,是城市的动态环境,景观环境是城市的静态环境,因此,慢跑景观就是动与静相结合的复合体,具有慢跑运动和景观环境两者的双重特点。但是,慢跑景观并不仅仅是两者的简单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赋予了慢跑和景观新的含义。慢跑运动与景观环境的有机统一造成了慢跑景观的复合性,使之既有慢跑运动灵动蓬勃的生机,又有景观环境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二)开放性

户外慢跑运动的场所往往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其具有共享、开放的空间属性,任何人都有权利自由出入,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无论是富翁还是乞儿,没有任何限制,不需支付任何费用,只要有这个意愿便可以停留、驻足、观看。[2]慢跑景观的开放性正是由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进行慢跑活动,任何人在享受慢跑景观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的成为慢跑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

(三)时代性

慢跑活动是在当今市民对健康体魄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盛行,以慢跑运动为主要活动的慢跑景观的出现本来就带着一定的时代性的特征。同时,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现代,市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景观的诞生就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产物,景观环境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慢跑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对慢跑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有:安全性原则、通畅性原则、方便性原则、美观性原则和细节性原则等。

(一)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必须是慢跑景观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居民在进行慢跑运动的选择过程中,安全性是其考虑的前提要件。

1.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方面主要是在步行道或慢跑专用道中防止非机动车的出现。对于这种现象首先需要采取合理的规划设计分流非机动车和行人,还应设置醒目的警告标志或通行隔离墩,也可以在地面铺装上设置少许高差,利用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慢跑路线中非机动车的出现频率。

2.照明安全

进行慢跑运动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都市白领,下班后的傍晚甚至更晚的时候才是他们倾向的锻炼时间。此时,环境亮度越来越暗,为保证慢跑运动的安全顺利进行,合适的跑道照明是必要的。根据“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中相应条款规定,人行道路夜间照明平均照度最小不低于5lx,照明光源可采用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

(二)通畅性原则

通畅性原则应该是慢跑景观设计首先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具备通畅性的慢跑系统首先无法实现其供人慢跑运动的功能,更谈不上舒服、惬意、自在地慢跑健身。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直以机动车为主体,非机动车和行人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慢行系统的通畅程度往往不令人满意。作为依附于城市慢行系统的慢跑景观则更加不容乐观。

有鉴于此,应在现有城市景观环境基础上,结合新区规划建设,在新建住宅区以及老旧景观环境改造等过程中,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设计,以达到通畅性原则。

1.跑道分级

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人行道按每股人流0.75 m 宽度进行设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垃圾箱、路顶杆、座椅等设施也利用到了人行道的空间。[3]另外,由于在居民慢跑的过程中,有结伴而跑的情况,因此即使慢跑道路的宽度达到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标准,也很可能无法达到居民慢跑对道路宽度的要求。

因此,可将慢行系统步行道分为“行、跑、混”等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

其中, “行”即为步行道,以人步行为主,是城市公共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安全和通畅,一般不鼓励居民在其上进行慢跑运动。

“跑”是指专用慢跑道,可在其他类型的城市线型景观环境中进行专门设计,如城市滨水绿带、生态绿道,或者在居住区、休闲商业区和公共绿地中进行规划设计,或利用原有步道进行相应的改造。专用慢跑道路考虑到结伴慢跑,慢跑队伍相遇的可能性,以及慢跑者与行人之间的互不干扰,专用慢跑道路的宽度至少需要达到3人能宽敞通过的宽度设计,还需要留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对道路空间的占据,因此专用慢跑道路的宽度至少需要2米。

“混”则是指慢跑者与步行行人,非机动车乃至机动车交汇混行。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但在特殊情况下无法避免时,如道路交汇交叉处等,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慢跑者、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等各方注意;此外,地面上可用不同色彩或材质的铺装划分出不同区域,使慢跑者、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各自的区域中行进。

2.设施摆放

在实际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必定还会有植物绿化、景观小品、便民设施等的点缀美化,这些设施的不合理摆放也会影响慢跑道路的通畅性。因此在设计慢跑道路的时候,要注意将景观小品和便民设施后移或者前移,以确保道路有明确的行走路线以及视觉障碍的不存在。[4]另外,植物绿化如行道树等,都可以移到隔离带中,根据各种植物的特色,进行配置并且集中种植。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慢跑道路通畅性的前提下,即保证了绿化率,又提高了慢行道路的观赏价值。

(三)方便性原则

方便性原则是在满足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在慢跑时的方便需求。比如,在恰当的区域安置座椅等休息设施,且设计配套的景观节点,使空间关系在得到动静相继的同时,还能让景观得以延伸,形成一种可行、可赏的节奏韵律之美。

1.休憩(饮水)点的设置

慢跑运动会消耗体力,并导致人体不停地流汗,大量流失水分,但是为了避免持续过度慢跑后体力消耗过大,且一次性饮入过多的水分给肠胃造成负担,可以在慢跑道路中段设置一些景观化设计的休憩饮水点,让居民在休息的同时补充水分。在设置饮水点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水温水质,避免让居民在运动后饮用生冷水,从而发生肠胃不适的现象。

2.分支点的设置

参加慢跑运动的市民,身体素质往往不同,所以他们慢跑路线的长短也不可能相同,因此在慢跑路线上需要设置很多的分支点,如此才可以让参加慢跑运动的市民选择合适自己的路线,在适合的分支点上结束慢跑运动。

(四)美观性原则

慢跑景观作为一种景观形式,美观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景观的基础要求之一。慢跑景观的美观性原则主要有:注重整体统一、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生态结合、注重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变化。

1.注重设计各方面的整体统一

慢跑景观的整体统一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景观系统内部的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的状态,需要景观内涵的完整和景观要素的完整。景观内涵指设计需要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而非仅仅只注重景色表象;景观要素的完整是指区域内的各景观要素,如地形、水体、小品、植被等实体之间的有机组合。

作为专项景观设计类型中的慢跑景观,其设计的出发点应以慢跑活动为基础,但当前景观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慢跑活动的需求,这种现象对于慢跑景观设计是不可取的,往往会使慢跑环境显得杂乱无章、衔接不合理,给人以一种不和谐的矛盾感,容易造成设计风格的迷失和形式的混乱。

2.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生态结合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景观设计师,它的作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开始取代河流、树木等自然环境,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4]。

需要注意的是,结合自然生态的景观设计并不是指简单的多种植物,而是更为复杂的通过对生物种群的研究,在不破坏,甚至是强化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使其形成一个更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

3.注重空间与时间的动态变化

慢跑景观的动态化主要是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动态化。

慢跑景观的空间是由慢跑道路及其附属景观实体以及其外的三维空间构成的,即慢跑者在慢跑过程中视线所及的空间环境。因此,在设计慢跑景观时,不仅要注意慢跑跑道及其附属景观区域的空间设计,还要结合周边环境,注意空间的外延、空间的形态、空间的起伏及其之间的关系,将慢跑景观有机地整合到城市景观中去,并营造“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动态化景观,使慢跑者在慢跑路线中运动时,能看到连续变换的视觉景观,使人们在慢跑时提升心理的愉悦度和轻松感。

慢跑景观的设计还需要注意时间的变化。景观环境本身就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停的生长、运动、变化中的。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一段日子中不同的天气、乃至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都可以给人以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换的景观效果和视觉体验。因此,在慢跑景观设计中必须要认真研究时间性因素,利用一天中自然光线和人工光源的变化,利用植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形态和色彩的变化,创造一个随时间变换的慢跑景观。

(五)细节性原则

除了上方提到的这些原则外,在整体规划之后,应深人细致的考虑场地布置、造型、铺地、绿化等方面的细节设计,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活动安全及与活动相关的休憩、观赏需求等问题。[5]

1.路面铺装

慢跑运动对路面材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透水和防滑上。为保证慢跑者的安全慢跑跑道应保证排水良好,防滑无突起。因此可以选用各类表面经防滑处理的材料作为路面铺装,如各类透水砖、煤渣砖、火烧面石材等。但健身者在硬度较大的地面上长期进行慢跑运动,则有可能损伤到关节或骨骼。因此,在经济状况允许的范围内,可选择弹性较好的塑胶地或者其它具有一定缓冲作用的生态铺地,以保护慢跑者的健康。

2.植物种植

植物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首先,植物可以释放氧气,并且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植物的叶、根、花、芽等可以分泌多种挥发物质,从而杀灭有害微生物。[6]再次,植物对空气的尘埃有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最后,植物对于噪音的阻碍、消散和吸收也是非常有效的。

慢跑运动是耗氧量极大的有氧运动,慢跑者对空气中的氧含量的高低是极为敏感的,当大气中的氧气少于18%时,人就会产生缺氧的症状,从而损害健康。因此,在慢跑景观环境中,应选用生长势头旺盛、叶量大、叶形阔、光合作用能力强的常绿和落叶植物混合种植,保证在慢跑跑道空气小环境中有适宜的氧含量。此外,在慢跑景观区域外,还需配置一定数量的滞尘降噪植被,创造良好的慢跑环境。

在具体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积极选育本土植物。由于本土植物是本地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适宜本土气候,其具有移植成活率高、对水肥的管理要求较低、且病虫害发生率低等优势,可采取粗放管理。如此不仅可以降低水肥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也可以降低因施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等造成的土壤及空气污染,进而降低了对慢跑者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的机率,同时也保证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作为城市慢行系统中一部分的慢跑景观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尝试。在城市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设计者与建设者都应以城市居民的活动和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慢跑活动,作为慢行系统子系统之一的慢跑跑道,应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慢跑景观,成为建设人性化城市空间景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丁俊峰.城市道路人行道宽度及人行道景观设计探讨———以乌鲁木齐为例[J].科技信息,2010,(18):694.

[2]郭琴.景观与体育融合的社会学思考[N].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32).

[3]陈德瑾,潘政威.论人行道的景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06,(12):78-79.

[4]韩立中.现代城市人行道的景观设计[J].装饰,2006,05:100-101.

[5]李莎莎,吉志伟.社区环境中体育健身设施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4,(03):93-94+105.

[6]姚璐.城市慢行系统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以廊坊市为例[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