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有效供给导向的改革与调控,释放市场活力、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要突破现有宏观调控的短期需求刺激政策,注重有效的供给导向政策,同时与全面改革、长期发展战略的政策举措相衔接。
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一年多来,按照中央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全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和“三期叠加”的问题和矛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任务相当艰巨的重大系统工程,因此,仍然需要继续进一步深入推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我们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
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目前,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化解,实际上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使得“去产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2016年全国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年度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去产能”的具体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到各个地区继续梳理一批产能过剩的“目录清单”,推出一批“僵尸企业”的清单,定下一些新的推进方案,在今年继续得到有力、有效的化解。
针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分化格局,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城、因地施策。要坚持市场化和保障型住房的“二分法”,要租售并举,解决好老百姓的居住问题。对房地产市场,要进一步增加有效供给,规范市场发展,防止大起大落,除了目前一二线城市房价有所稳定之外,还要着力于激活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当然,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等,通过放松限制、降低交易税费、扩大公积金使用、政府购买
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一些库存比较大的中小城市能够得到有效化解。
去杠杆的实质,就是要控制好各类债务风险,其中也包括金融风险等。从全国范围来看,有的地方、有的企业确实存在着一些债务风险,例如,有的地方财力有限但债务很高,有的企业债务也越过了风险防控线,如此,就有可能发生债务问题,甚至传导出其他一系列的风险。怎么做到债务可控? 通俗地说,就是“有多少偿债能力,就借多少的钱”。因此,既要运用好资金杠杆,又要防控好债务风险。
要继续减轻负担降成本。近年来,一些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着“需求萎缩,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生产经营出现了一些困难,因此,“降成本”必然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继续多渠道、多环节、多方式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尤其要进一步降**度性因素成本。例如,在财税环节,可以提高小微企业减免税额度,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税率,调整土地转型的税费,降低进口关税,调整增值税率等;在社保环节,可以调整社保缴费费率,提倡商业保险;在服务环节,可以清理各类服务收费或者成本过高的不合理因素。
补短板涉及的内容很多,领域很广。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问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问题,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问题;产业结构中的三次产业联动发展问题,制造业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企业结构中的国企、民企、外企共同发展问题,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稳定发展问题;产品结构中的附加值提升、品牌培育、产品质量提升问题,等等,都还大有文章可做。
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越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深化。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尤其要围绕降低市场门槛,推动增量发展,释放市场动力、活力、潜力。如2014年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了45.9%;2015年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形成了创业热潮,提高了市场准入效率;2016年又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和职业资格认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还应对内放松行业管制,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发展领域;还应对外扩大开放,实行负面清单方式,推动引进外资上新台阶。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对于发展的信心,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进一步重塑新型的政商、政企关系,让企业家有发挥市场才能的充分空间,还要切实保障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尤其要让企业家能够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同时,还要积极推动PPP模式的发展,适当放开公共服务产品定价机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有效保障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稳定增长。
要继续积极创造新供给。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有效供给导向的改革与调控,释放市场活力、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要突破现有宏观调控的短期需求刺激政策,注重有效的供给导向政策,同时与全面改革、长期发展战略的政策举措相衔接。因此,增加新供给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四新”经济、创意产业、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等方面来“转”。在传统产业领域,应该采取必要手段倒逼转型升级,当然,还要切实稳定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