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从六个方面作了总体部署。同时,全国各地也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一些整体设想和具体对策。这充分表明,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经济、市场、产业、企业以及一些相关的领域,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要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在这个前提下,很有必要分析研究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到底在哪里,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具体对策。
一、农业供给侧的主要问题和具体表现
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进程中,尽管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未来发展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并存”上:
一是农产品数量,供大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具体来讲,一些农产品出现过剩现象,造成了一些积压,而一些农产品呈现出供给不足态势,因此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实际上,不论是过剩,还是短缺,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供求失衡矛盾始终存在着。
二是农产品质量,优质品种和低质产品并存
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可谓是越来越琳琅满目,优质农产品也在不断增多,但仍然还有一些农产品的质量比较低,从而影响到了市场竞争力以及附加值。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也要清醒认识到农产品质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三是农产品市场,稳定供应和上下波动并存
最为典型的景象是:“多了多了,少了少了”。这种令人纠结的状况,几乎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农产品上重演,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会给广大农民带来“冰火两重天”的感受,甚至有可能给很多农民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四是农产品价格,市场因素和竞争乏力并存
目前,除了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造成一些农产品价格波动之外,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一些农产品收储政策的因素,使得一些农产品的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例如,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已经连续4年多出现价格倒挂,国内粮食价格已经普遍超过了国外粮食价格。
五是农业劳动力,支撑不足和结构问题并存
从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角度来看,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涌向各类城市打工,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之后,使得大量的农村地区仅仅剩下了一些留守老人、儿童以及一部分妇女,农业劳动力结构呈现出老龄化态势。
六是农业组织形式,新型模式和千家万户并存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发展,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仍然还普遍存在着,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的状态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相应对策
在清醒认识我国农业供给侧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归纳起来,主要还是应该在以下七个“化”方面下好功夫:
一是“现代化”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推动我国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使得我国的传统农业能够真正向世界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转型。说到底,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衡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然,农业现代化必须得到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支撑。
二是“科技化”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推进科技创新,使得农业发展进一步增加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科技兴农、科教强农的政策体系,增加农业的科技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信息化”
应该说,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波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农业仍然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必要的、及时的、精准的农产品市场信息。
四是“市场化”
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好的农业政策都应该以市场化为导向,尤其是农产品价格需要推进市场化进程.例如,今年我国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由于体现出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基本原则和改革取向,因此,市场机制、补贴政策、农民利益三者得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化解玉米困局。
五是“组织化”
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然,农业组织化的形式,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各类合作社,以及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都是很好的组织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更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
六是“社会化”
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全面支撑。就目前来看,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更多地制定鼓励政策,形成必要的激励机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构建起多层次、多形式、多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和基础。
七是“职业化”
我国农业组织化的推进,需要培育一大批懂农业、有技术、善经营、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未来新型农民,也就是目前所说的职业农民。当然,我国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壮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需要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田流转等推进,做好顶层设计、搞好制度建设、加强职业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