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从全球经济来看,低迷状态没有根本改变,短期内出现好转的可能性较小,而一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从国内经济来看,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十分严峻,但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没有突破6.5%的底线,也出现了一些趋好迹象。在这个大背景下,非公经济发展如何积极应对严峻的挑战?各级政府如何支持推动非公经济转型发展?应该说,只有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非公经济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从各级政府角度来看,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帮助非公经济企业渡过难关,华丽转身。
第一,让微观政策“活”起来。目前,非公经济企业最大的困难是“需求萎缩,成本上升”,一些实体经济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应该说,一些涉及企业的微观政策确实起到了很好作用,但也有一些政策由于“不能落地”,使得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能力、潜力,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受到了影响。为此建议:一是凡没有实质性内容和具体措施的微观政策,还是不出或少出为好。二是凡能够化解企业生存发展压力的政策,应该尽快出台。三是凡可能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政策,暂时不能出台。
第二,把企业税负“降”下来。目前,企业家普遍反映税负太重,当然,是否减税牵涉到税制改革大局,但也应该有所作为。为此建议:一是月销售额3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在已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免征起点。二是把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从30万元以内(含)再适当提高。三是适时调整17%增值税,对涉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以及节能减排的企业和产品,适当调低增值税率。
第三,把社保成本“降”下来。目前,通过降低社保成本来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去年,国务院先后下调了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率,但还有下降的空间。为此建议:一是社保费率应与经济形势挂钩。如新加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遇到了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于是在1986-1987年把公积金缴费率从50%下降到35%,其中雇主从25%下降到10%,此后,随着经济稳定又逐步调高公积金缴费率。二是在降低社保缴费率的同时,用国有资产的划拨和国有企业的分红支持社保。
第四,把市场门槛“拆”下来。越是面临经济下行,越要降低甚至取消各类门槛。为此建议:一是抓紧清理,全面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如去年推行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明显提高了市场准入效率。此外,很多评比、评级等都需要清理。二是借鉴自贸区经验,全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如99%的电商都是小微企业,充满变革活力,应在工商、税收等方面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配合创业创新,全面推动深化开放。如服务业中的民营银行、教育、医疗、文化传媒等,应优先向民间资本开放。
第五,把供给侧改革“提”上去。目前,我国在需求侧乏力的情况下,供给侧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建议:一是供给侧改革应该“长、中、近”相结合,“制度建设、消化产能、激励机制”相配套。二是需要推动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可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三是应以清理消化产能过剩为重点,推进工业结构性调整。四是针对房地产高库存,推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库存;针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困境,提振企业家信心,重振企业家精神,创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的基础性动力和活力。
从非公经济企业角度来讲,应该加快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发展环境,积极应对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走出一条提升能级,创新转型的新路。
第一,把握发展趋势。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正在发展转型,对于非公经济企业来讲,越来越会受到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非公经济企业也就需要更好地把握好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从过去的“低头拉车”转向“抬头看天”,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预见能力和把握能力。
第二,加快能级提升。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传统的企业发展路径显然已经走不通了,以前那种“拼资源、拼环境、拼成本”的发展方式也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大背景下,非公经济企业必须加快发展转型,尤其要不断提升企业的能级,包括技术能级、产品能级、品牌能级、管理能级等,关键是要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第三,主动调整结构。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需求侧和供给侧出现了新情况的前提下,非公经济企业应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管理结构等,同时,还需要关注和投入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去,推动转型发展。
第四,加强开拓创新。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唯有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非公经济企业要通过创新来打造产品特色、服务优势。要通过创新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利润率;通过创新服务,寻找差异化特色,领先并服务于市场的需求;通过创新管理,以更优化的内部流程机制参与市场竞争。
第五,努力拓展市场。面对外需下降和内需不旺的现实,非公经济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积极制定最优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善于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占领新的市场高地。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市场的深化和细化,注重走专业化、定向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