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拜新闻
非常高兴代表课题组对《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主要成果进行介绍。《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经过两年酝酿,现在已经成型。“长江生命力”是比较通俗的术语,实际上是从多视角对长江生态系统里健康状态的评价。长江流域有180万平方公里,流域非常大,从资料可获得性和重要性方面,前两期主要对长江干流,从长江源一直到长江口,按水资源二期分区进行评价,以及长江中下游四大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有四大淡水湖在长江流域,这四大淡水湖就是本保护所说的“四湖”。评价成果主要突出长江干流和四大湖,同时做了很多重要支流的评价,只不过为了数据可比较,这一期还是以主干线和四大湖成果为主。生命力指数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分三个维度,因为真正的生命力首先体现在生物,像江豚,其次是生物所需要的环境,所以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由生命以及支持生命系统的栖息地环境所组成。
为了比较全面地评价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长江生命力指数采用了水文、水环境、水生态三大要素。生态系统为人类和自然生物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功能,像我们喝的水、食物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还有调蓄洪水、文化功能等,都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长江生态系统面临着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很多干扰,比如污染排放、岸线利用、土地利用改变等压力。如何按照党的二十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来解决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响应、社会行为响应来解决问题。到现在为止“长江大保护”已经实施了七年多时间,“长江大保护”这个提法来源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
七年来,特别是通过两期报告的比较,可以看到大部分指标都有所提升。除了个别指标有下降,例如巢湖稍微有点下降外,其他所有指标都有提升,从0.1到0.2-0.6不等,经过两期的数据比较,长江生命力状态有所提高,有些领域还提高的比较明显,下面详细介绍。
从长江源一直到长江口的长江干流,总体评价指标是0.69,0.69概念怎么说呢?实际上我们把长江生命力状态分成十个等级,五个大等级ABCDE,在A里有A+和A-,长江干流的健康状态、生命力综合指数是B-,0.69。
长江干流共分为四个区,长江源区是属于A状态,处于优良状态,是80分以上。上游是B-,中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大,是C,而下游是B-。与上一期比较,大的等级没有变化,但主要指数,比如说水环境指数、水生态指数都有所提高。从湖泊来说,洞庭湖、鄱阳湖和上一期报告保持一致,都是C,指数有所提高。其中太湖有进步,太湖指数由上一期评价的D上升到C,太湖主要是水质改善比较明显,水生态系统也有所改善。唯一下降的是巢湖,巢湖主要问题是水质不稳定,也说明“长江大保护”所面临的湖库水污染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水文指数考虑了汛情的平均流量、枯水期的平均流量、河流的破碎度、调节度等众多参数。水文指标与上一期相比没有什么大变化。大家知道,长江经济带发展,水电站的建设对河流的连续性是有影响的。我们所有指标都是和自然河流比较,长江经济带高速发展,人类活动总是有干扰的,所以总体来说水文指标没有基本变化,局部地方有所降低。长江干流的水文指标是0.59,等级是C。长江源比上期稍微低一点,主要是由于水文过程影响,但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上游区是C,中游区是C,下游也是C。
洞庭湖和鄱阳湖基本上和上期没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通江湖泊水文过程是比较好的。长江生命力指数由三方面组成:水文、水环境、水生态。而这三个指数对生命力指数贡献取得权重是一样的。水文过程在过去两三年中遇到了2000年的洪水以及去年的干旱,所以水文过程不会有明显改善,局部江段甚至还有下降的可能性。长江生命力指数在过去两年主要的改善是来自于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的贡献和改进。因为长江中下游已经不是自然河流,人类活动影响很大,与自然的水文过程有很大区别。
国家及水利部门也在采取措施。根据《长江保护法》,未来水电站都必须把生态调度纳入调度规程,要保证基本的生态流量,河道内要有足够的水留给生态系统,采取一些措施,对生态流量进行监督。现在所有跨省界面的生态流量和重要节点都有监测,如果满足不了生态流量将发出预警,并与有关地区取得联系,如果问题严重了,也要进行问责。这是应对水文过程离自然现象越来越远的政策响应。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是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水文事件,洪水和干旱发生的频率比过去高,评价的两年中遇到一次2020年的大洪水,以及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长江干旱过程,这两大过程对水文指数影响比较大。
水环境的概念非常广泛,为了资料的可获得性,主要采用主要污染指数加权平均,即COD、氨氮、总磷,有些地方还考虑了有机污染。水环境指数和上期报告比较,以2020年为参考,长江干流的源区1.13,高于上期,上游区0.87、中游区0.71、下游区0.73,水环境均较“2020报告”评价基准年(2018年)有所提高,长江干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现在长江干流的水质优良率已经达到97%以上,水质状态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长江大江大河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四湖”中的太湖和鄱阳湖水质均比2020年有所提高,但是巢湖和洞庭湖水环境指数有所下降。湖库换水周期长、污染源多,所以改善还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
水环境课题组除了对长江干流和“四湖”以外,还对主要支流及重点水库进行了评估。过去两年改善较大的是雅砻江、清江、长江源区和乌江,乌江之前第一大污染物是总磷,根据国家和生态环境部对于三磷的治理,现在乌江的总磷已经控制在二类到三类的水平,已有很大改进。总体来看,长江大江大河的水质非常好,但湖库的水质还面临着一些压力。总体而言,在长江生命力指数三大部分中,水环境指数改善方面最为显著。这和国家过去七年来“长江大保护”、点源污染、排污口核查、污水管网收集和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关系。水环境面临着压力,比较容易发现、容易治理的是点源集中排污口。但是中国的面源污染很复杂,除了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外,还有农村废污水排放。面源污染面临的因素更多,面源污染的治理也是国家“十四五”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现在很多湖库第一大污染源就是面源污染,虽然大江大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但是湖库的改善幅度不大,而且不稳定,有些甚至还退步,这都需要技术来解决面源污染。现在水环境指数,主要考虑COD、氨氮和总磷。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重金属、微塑料、有机污染物等,它们对环境健康影响很大。人们如果想喝到健康的水,水治理还有很大的余地。所谓的新型污染物是国家对于超标的预制还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不知道如何评价,但是它对人类健康、长期饮用水的质量影响很大。
这也是国家、生态环境部门未来要加强工作的重要方面。农业部也做了长江生物多样性评价,我们的水生态指数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鱼类种群数量,二是鱼类早期资源量,三是旗舰物种江豚的数量。在上一期还有渔业捕捞量,两年前实现了全面禁渔,捕捞量数据就没有了。
十年禁渔已经开始了两年多,在赤水河已经实施了七八年,从2017年就开始实现禁渔,赤水河水生态系统明显改善。长江干流水生态指数显著呈现上升,“四湖”水生态指数略有上升。“四湖”除了考虑三个因素外,还考虑了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湖泊湿地特有的因素。以长江源作为1来看,水生态指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别是0.64、0.44、0.65,等级是B-、C-、B-,其中中游和下游较2020年的等级有所上升,即水生态指数比上期有改善。“四湖”评价湖泊的生态修复难度更大,等级基本没有变,其中太湖评价有所上升,毕竟太湖治理,长三角地区花了很大的功夫。江豚数量有所增加,江豚对长江生命力指数有很大贡献,因为它是旗舰物种。水生态指数时空比较,长江干流生态指数上升,“四湖”有上升,其中巢湖改善不是太大,其他都有进步。水生态不光是鱼的数量,还有栖息地环境质量,有鱼类需要的三场一道。
通过长江保护系统治理和河湖长治,选择长江中游、下游典型江段,对同一个断面进行空间遥感分析。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长江岸线典型江段生物栖息地已经有明显改善,但这只是初步成果,之后还有很多任务。其中,过去两年来最大的修复措施就是十年禁渔。从2021年开始,长江开始十年禁渔,当然国家也投入很多,包括退捕渔船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过去过度捕捞是影响长江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十年禁渔对于水生态修复有明显改善。当然,十年禁渔只是恢复长江水生态状态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不全面,鱼不光要有吃的,还要有产卵的地方、有越冬场、还有洄游通道,这些任重而道远。十年禁渔只是水生态改善的破局,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投入。
我们只不吃鱼、不捞鱼还不够,鱼还要有生活的地方,就像老百姓过去住棚户区,鱼在过去也像住在棚户区一样,它们的生活环境需要改善。要想鱼生活得好,现在岸线的乱用滥用已经制止;但生物栖息如河漫滩,以及怎么开展流域绿色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长江是很重要的黄金水道,也是重要的鱼类洄游通道,这些修复包括噪音,江豚是通过声呐进行交流的,如果大型船舶,特别是柴油机动船舶噪音很大,对江豚等重要的水生生物有影响。未来水生态方面修复重点是栖息地及环境的修复,包括生态流量修复还有很多工作值得进一步做。关注气候变化对长江生命力的影响是这期报告突出的特点。过去一百多年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其中红色的是陆地,蓝色的是海洋,红色的上升趋势达到1.59度,很明显。对于不同的气候模式,如果采用比较科学的“双碳”策略,就可以使气候升温控制在2度以内。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包括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安全都存在问题。
《长江生命力报告》不仅仅关注生物,还关系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为什么重要?国家及国际上都非常强调,气候变化可以显著改善长江的水文过程,也可以引起水环境压力。比如,去年干旱水环境很多地方下降,排污量还是那么多,但是水域纳污能力下降,对水环境存在影响。对于生态影响就更不用说。比如,没有足够的水域,江豚没有足够的生活空间,气候变化对未来长江水资源格局也会有很大变化。
以长江源为例,过去六十年来长江源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加。三江源的湖泊和水域面积增加,但是冰川和冻土减少,也就是说中国的水塔固态水减少,气候变化对水环境影响很大。2020年发布报告的时候正好长江发生大洪水,大洪水的出现与全球气候环境、副热带高压都有关系,它们引起长江水文过程发生剧烈变化。去年的干旱导致鄱阳湖水位到现在为止还是偏低,长江口也面临着咸潮倒灌和饮水安全的问题。
去年的干旱和8月份的极端高温叠加在一起,高温的影响大家去年都深有体会,长江不少地区高温超过40度、甚至45度,超过历史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像四川主要依靠水力发电,水变少,也影响四川的用电安全。同样,干旱对于湖泊富营养化、水生态也会产生影响。应对气候变化仍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也是国家未来实行“双碳”目标很重要的应对措施。对恢复长江生命力也有政策响应,《长江保护法》已经颁布两年,但长江保护还有很多细则要出台,比如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对于一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建和拆除的问题。“一级河流”的定义在当时还是比较模糊,还有联合执法、多部门联合协调机制等问题。
现在信息不能完全共享,这些都属于长江保护法未来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的。长江十年禁渔不仅仅是简单禁渔,还有很多配套工作值得做,包括水生生物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价,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恢复等。比如鱼类的“三场一道”,产卵场、越冬场、育肥场,洄游通道的修复都很重要。在禁渔期里还有可持续资源利用、产权、渔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工作值得进一步做。当然,长江生命力指数的提升和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需要很多科技支撑。
比如,现在十年禁渔不能随便捕捞,对于生物恢复状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精确地判断生物多样性?这对科学家提出了挑战。现在也有很多新技术,比如说E-DNA、声学等新检测方法,像看病一样,我们采用先进的设备能够知道生物状态,实时监测它到底恢复到何种程度,这都需要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我们还有大量工作可做。生态环境退化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更重要是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企业都息息相关,必须各方参与,这也是WWF倡导的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把长江大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恢复提高到新的水平,这也是报告突出的重点。为了增强可读性,报告设置了很多专题,通过专栏的形式将最新的成果和事件展现给社会,能大幅提高《长江生命力报告》对社会的影响力。WWF平台的优势是多专业融合、多部门融合,有不同背景的专家在一起磋商,互通有无,使我们共同进步。大家知道生态环境领域属于交叉学科,必须要多方参与。我们的团队非常团结,这两天在一起见面非常亲切,因为三年疫情我们很难在一起相聚。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