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拜新闻
5月1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第一批次采访首站为上海。在当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情况通报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了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顾军表示,近年来,上海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上海全力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加快把国家战略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发挥国家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上海制定实施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行动方案》,截至2022年底92条任务280项具体举措75%已取得成效。浦东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75的国内生产总值、1/17的货物进出口总额。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并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制度创新取得重要成果,以“五自由一便利”(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的快捷联通)为核心的制度开放体系基本形成。
自2019年8月挂牌以来,临港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均超过40%。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科创板上海上市公司累计首发募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携手苏浙皖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交通、能源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科技、生态、民生等一批重大协同事项取得积极成果。自2018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累计意向成交金额3458亿美元。第六届进博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目前签约面积已超26万平方米。大虹桥加快成为长三角区域的“增长极”和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吸引和培育总部企业超过500家。成立三年多来,累计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38项成果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是超大城市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强大“底盘”。上海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结构转型的双重挑战,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切实发挥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作用。着力稳增长、促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政策,制定实施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势头。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2017年)、4万亿元(2021年)两个大台阶,2022年达到4.47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上海人均GDP为18万元,折合2.68万美元。2022年上海地域内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10的财政总收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从2012年的0.5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22年的0.26吨标准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44立方米下降到17立方米。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和财政收入比重均超过70%,生产性服务业能级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
“五型经济”全面发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四大新赛道(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和五大未来产业(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加速布局,2022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强化“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不断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积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过接续奋斗,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原油期货、“沪伦通”、债券通“南向通”等创新产品和业务推出,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保持全国领先,“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影响力日益扩大。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2012年的52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933万亿元,目前已集聚14个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
2022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0.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5%,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全球城市首位。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国际分拨、保税维修、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千亿级大宗商品贸易平台。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成为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全国占比近1/4,沿海捎带、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气加注等航运政策实现新突破。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3家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步形成。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续5年成功举办,首个由上海发起的国际科技大奖向全球颁发。张江科学城扩区增能,建立长三角联合科技攻关机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2012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4.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万家。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近年来,上海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大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着力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上海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之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300亿美元,在沪外资企业数量7万家,贡献了全市约1/4的GDP、约1/3的税收、1/2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近年来,上海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1%。总部经济集聚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907家和538家。
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高效运作,中欧班列“上海号”运行频次不断加密。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自2018年起连续实施六轮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在证照办理、项目审批、企业注销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经验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今年初推出营商环境改革方案6.0版,积极开展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对标改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近五年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比上个五年增长50%,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上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次提出地。上海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用心用情推进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推动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和品质提升,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统筹有序推进双碳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25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态绿色加快发展,2022年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670座,森林覆盖率达到18.5%。。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城市更新大力推进,过去五年完成283.7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画上圆满句号,“两旧一村”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五个新城建设全面推进,一批重大功能性导入项目启动实施。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一网通办”,平台累计接入服务事项超过3600项,网办率达到84%;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推进“一网统管”,道路交通管理、防汛防台等应用场景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22年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年底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最低工资、养老金、低保、医保、失业保险金等民生保障标准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万元。2022年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18岁,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顾军表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进,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总体看,上海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城市核心功能强的优势没有变,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也没有变。下一步,上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四个放在”作为战略基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抓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强化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