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张来斌:系统思维引领能源转型与安全,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4-03-10 浏览量:37

石油作为传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地位正受到新兴能源技术的挑战。石**业在保障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 “双碳”目标方面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未来将如何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国能源报》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来斌。

中国能源报:“双碳”目标下,如何兼顾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

张来斌:系统思维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是平稳顺利推进“双碳”工作的必由之路。首先,就是要把握好双碳目标推进节奏。这要求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制定详细的减碳、固碳、替碳和埋炭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都需明确,同时强化风险预警与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并评估风险,确保合理推进节奏。

其次,构建具有韧性的新型能源体系。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的原则,以保障安全为前提,以多能融合为突破口,从能源产业链韧性提升等维度构建能够抵御外部不确定风险并且在受到外部冲击后还能迅速恢复系统功能的韧性能源体系,找到能源安全保障与能源转型推进的平衡点,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

最后,加快突破关键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瓶颈。比如,加强突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特别是风光大规模高比例并网后,加快攻克电力稳定供应并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难题。

中国能源报: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油气能发挥什么样作用?

张来斌:尽管油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油气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油气安全是事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当前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继续加强油气安全保障工作格外重要。与世界能源转型相比,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资源禀赋决定了油气特别是天然气作为桥梁能源的时间长度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就油气的未来用途而言,尽管油气作为燃料的属性会逐渐淡化,但作为原料的属性将更加凸显。化工用油比重将显著提升,石油裂解生产的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原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油气与风、光、热等多能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创新和具体实践为未来的油气行业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新能源实现规模化和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能源报:现阶段,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清洁化利用中扮演什么角色?

张来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80%以上。即使中国同样拥有世界上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但其发展规模仍不足以满足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尚未成熟之际,快速转型过程中容易出现能源供应不稳定的风险。天然气作为技术发展成熟且最为低碳的化石能源,前承化石能源的稳定性,后启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性,搭建起能源系统由“高碳”到“零碳”的稳固桥梁。

此外,天然气是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伴侣。燃气机组启停快、运行灵活,可为清洁能源、负荷波动等提供灵活调节,因此天然气能够有效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较为完善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和供应体系,也让天然气与氢能等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天然优势。

总之,油气的价值和作用始终存在,只是特征属性和展示形式发生了改变。

中国能源报:天然气管网“一区一价”已经实施,油气领域有哪些亟待改革机制体制?

张来斌:党中央、国务院2017年《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202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对于石油天然气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主旨是坚持市场化为导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17年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2019年成立国家管网集团,整体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格局。当下,石油天然气领域应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继续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积极总结前期试点经验,进一步落实油气勘探开采领域市场准入,在确保国有石油企业主导地位的同时,促进油气上游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提高油气资源利用水平;

第二,以市场化方式进一步整合地方管网,推动全国一张网建设,实现天然气管道运输一票直达,减少中间环节,促进天然气市场竞争,降低终端用户用气成本;

第三,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条件具备的地区,逐步放开石油天然气销售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四,建立中国能源信息中心,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信息共享,破除信息藩篱,提高我国能源行业决策、管理和研究工作效率;

第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石油企业对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让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推动石**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