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完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抢占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来源:湖北日报网 发布时间:2024-04-17 浏览量:21

近日,湖北省“双碳”发展国际合作交流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交流会围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碳”寻湖北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共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更离不开一支具有“双碳”知识专业化人才队伍,根据专家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所需的“双碳”人才预计在55万-100万,而目前相关从业者仅有10万名左右,“双碳”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我国在“双碳”人才的培训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绿色生产力本质上靠人才驱动,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碳”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智力保障。

高校要构建适应“双碳”产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一批复合型学科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创“双碳”相关研究院和相关的新专业。据调查,我国仅有42所普通高校开设“双碳”相关专业,远不能满足“双碳”市场未来人才需求。部分高校在“双碳”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专业性、产教融合不到位等现象。建议高校增设或强化与“双碳”相关专业,如碳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经济学、气候政策等,促进课程内容与“双碳”产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鼓励跨学科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可尝试打造“主修+辅修”复合培养模式,学生在原学院主修课程的基础上,再辅修一些“双碳”相关专业,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双碳”人才。

政府要紧跟“双碳”产业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政府部门是“双碳”政策体系的构建者和执行者,一支专业化的“双碳”干部队伍能够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可将“双碳”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开设“双碳”政策解读、碳排放登记注册、气候投融资等专题培训班。如湖北省武昌区聚焦“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多次在湖北中碳登大厦举行“双碳”主题培训班,在理论和参观教学中,不断提升干部对“双碳”产业发展的认知。同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双碳”国企挂职锻炼,促进政企人才双向交流,提升干部碳履职能力,培育一批懂碳金融、懂气候投融资的“双碳”干部。

企业要融入“双碳”产业国际竞争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员工。欧洲等发达国家实行碳关税,对我国企业出口到欧洲的商品实行加税,未来争夺涉碳话语权难以避免。企业作为“双碳”产业活动的主体,其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的进程,进而决定涉碳话语权大小。“双碳”企业要将人才培养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训基地、研究中心、培训基地等平台,定期邀请高校学者到企业授课,让员工了解国内外“双碳”行业最新科研成果,开阔“双碳”产业视野。积极与国外“双碳”企业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双碳”研讨会、交流会,分享创新经验和实践案例,搭建员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平台,掌握“双碳”行业最新动态,提升员工“双碳”创新素养。

“双碳”产业作为绿色生产力,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抢占新质生产力赛道,归根到底是人才在竞争,培养“双碳”人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双碳”素养的复合型、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跑出中国加速度,为赛道添上一抹“中国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