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本次会议的公报当中也进一步的明确了两个目标,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碳中和的手段来解决我们的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碳中和助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7月18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根据公报,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公报当中也进一步的明确了两个目标,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张军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意味着2035年国内人均GDP需要翻三倍,2050年需要翻六倍。
张军涛进一步解释,2023年国内GDP126万亿元,但是2023年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是57.2亿吨标煤,其中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了70%,现在这57.2亿吨标煤支撑了我们126万亿元的GDP总量,如果说我们要翻三倍,我们的能源消费是不是还相应的要增加?
“如果GDP翻三倍,能源消费还是化石能源为主,是严重不符合于我们上述这两个目标的,所以说我们就提出来‘双碳’制度,就是用碳中和的手段来解决我们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双碳”取得重要成果
经过3年多的时间,碳达峰碳中和取得了重要成果。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双碳目标提出三年来,我们已经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1+N”政策体系中的“1”指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是整个政策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统领作用,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总体指导和长远规划。
“N”则包括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其中,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是“N”中的首要政策文件,它详细规划了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具体路径和措施。此外,“N”还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
政策体系构建的同时,能源转型加速前行。2013年到2023年,风电发电装机从7600多万千瓦增长到4.4亿千瓦以上,增长了近5倍,光伏发电装机从1900多万千瓦增长到6亿千瓦以上,增长了30多倍。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接近40%;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我国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超过90%。
能源转型大有可为
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6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五部门发布《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以及《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支撑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
“目前来看,我们提到‘双碳’很多都是在生产端,比如可再生能源,其实中间端的技术基本上都成熟了,无论从技术,还是先进型角度,我们国家的大电网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张军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也意味着,在消费端我们依然大有可为。
张军涛向记者分析,未来,能源的生产端和能源使用的消费端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把可再生能源所有的电力发出来,就需要终端去消纳。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来看,通过推进碳中和碳达峰,未来在10到20年之内,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驱动,将助力实现GDP总量的增长和人均GDP的提升。同时,西部地区人均GDP有希望向东部地区看齐,这也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手段。”张军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