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丨眉山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8-16 浏览量:32

四川新闻网消息 虽处繁华闹市,却水天相连,隔绝都市喧嚣。“过去这里环境脏乱,如今整洁宜人、郁郁葱葱,成为我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近段时间,在眉山主城区通惠河畔,焕然一新的休憩场景吸引了众多市民。他们三五成群,或休闲散步,或坐在花台边、树荫下聊天,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红花绿树,流水缓缓,步道平坦,游人如醉,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图景。

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眉山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厚植生态本底、强化生态供给,多措并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无废城市”建设等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良好生态环境增强群众幸福感 李陈 摄

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

“不仅有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太和公园,还有通惠河健康步道等供我们休闲散步,真的太方便、太幸福了。”8月7日,市民李平带着孩子在眉山城区裴城桥旁散步时感慨道。

通惠河见证着眉山的发展,长久以来守护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滋养一方民心,是眉山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今,通惠河城区段新铺装的沥青路面、整洁的卫生环境、良好的空气质量,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洗肺”打卡,欣赏诗意河景,尽享畔水而居之乐。

俯瞰通惠河,水道细长,两岸草木葳蕤、树影婆娑,宛如一条“翡翠项链”。近年来,为致力打造“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美丽通惠河,消除潜在洪涝灾害隐患,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提升城市品质能级,眉山遵循“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发展路径,高标准开展通惠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并结合地域特色,努力把通惠河建成碧水长流、生意盎然、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长廊。

从眉州大道西四段开始,沿河而下,通惠河玉屏广场机械轰鸣,整治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再往下游走,从舣舟亭到渡海亭,多个沿线景观已完成改造升级、老旧健身器材更新迭代,病害道路、社区垃圾回收站“旧貌换新颜”……

通惠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环境大提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完善配套设施是提升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据项目施工方眉山市城投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人员雷涛表示,今年5月,通惠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围绕河道防洪排涝专项整治、沿河环境综合治理、健康步道改造提升及道路沉陷综合整治等,对沿线喜雨亭、东坡广场、谷林堂、泛颖柳浪、黄楼诗赋、问月亭、雪浪石记、蓬莱阁、遗爱亭、夜饮东坡、瑞莲并蒂、桄榔庵等多处广场、步道、亭台、廊道设施进行集中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程度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营造干净舒适、诗意栖居的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综合治理,全面围绕人行步道贯通、生态绿化改造、文化创意元素植入、文化广场扩建、地被植物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比如,我们在喜雨亭原址新增加了露天长椅,供市民散步休憩;在沿河一些广场,我们对地面进行重新铺装,并且对周边景观作了大幅提升,还因地制宜增加了东坡文化元素。”雷涛介绍,这样一来,市民在散步时不仅能体验优质的生活环境、感受城市变化,还能感受到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今年以来,眉山压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以通惠河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沿河步道、绿地景观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生态修复能力和稳定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渐增强,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齐心协力常抓不懈 坚决守护好河湖安澜

青山相依,绿水潺潺。日前,来到洪雅县,漫步于烟雨柳江,清澈的花溪河水静静流淌,往来的游人与古镇、山水有机融合,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跃然眼前。

很难想象,曾经的花溪河是另一番景象:区域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雨污混流造成水体污染。

近年来,随着“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成为水利发展重点,洪雅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聚焦重点问题推进河湖治理“长治久清”,修复生态改善河湖面貌绿水长流,压实责任确保河湖管护有名有实,举全县之力,明任务、强举措、抓重点、补短板,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该县全面推广“解放模式”,进一步深化基层河湖管护体制机制,持续改善农村河湖面貌。今年,聚焦幸福河湖建设,从根本上改善河湖水质和环境,建设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的迭代升级。

洪雅县水利局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张邺介绍,为斩断污染源,消除水体污染隐患,该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做好跨部门统筹,突出问题清理整治,改造升级柳江、东岳等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66.5千米、人工生态湿地5.9亩,出水水质提高到地表水Ⅲ类;完成6250户农户厕所改造、5000余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源头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关停禁养区养殖场29家,完善限、宜养区粪污处理设施45家;建成种养循环基地2个,实施提升工程12个;铺设沼液循环管网100余公里,覆盖种植基地约1万亩。

同样作为的还有东坡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是国家保护和修复农村水生态环境,提升农村河湖水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东坡区大力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岷江右岸一级支流醴泉河流域中游,实施范围为东、西醴泉河及其支流大雁沟、马埝河、梁河的农村河段,涉及多悦镇、太和镇、秦家镇、尚义镇4个乡镇,总投资5.6亿元,其中水利措施(包括设施、人员管理等)总投资约2.4亿元,整合项目投资3.2亿元,计划治理河长40.04千米,生态岸线整治长度36.51千米。项目建成后,将补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地区水安全保障能力,保护与修复农村水生态环境,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改善农村宜居环境,实现安全、河畅、水清、岸绿、生态美、民悦的目标。

美丽乡村入画来 

近年来,眉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标《四川省幸福河湖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暂行)》明确的建设标准和任务要求,强化纵向、横向和内部联动,从规划层面做起,抓好对上争取和项目整合,强力攻坚。同时落细落实河长制工作,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探索建立基层河湖管护制度,加大基层保障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管护责任链。加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河湖管护,营造“亲河、爱河、护河”良好氛围。

治水管水有成效。2023年,16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市级17条河湖水质优良率均实现100%。岷江、青衣江水环境持续改善,桃花水母现身仁寿县黑龙滩水库,青神县萤火虫亮火了一座城,40余种候鸟回归岷江河畔,岷江省级河长、青衣江省级河长给予肯定性批示。烟雨柳江、梅湾湖分别获评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今年1至5月,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青衣江木城镇、周公河葫芦坝、彭山岷江大桥、岷江东青交界、岷江悦来渡口断面均达到地表水Ⅱ类,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省定目标要求,水质达标率100%。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近日,走进位于眉山天府新区的四川天府江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满负荷生产,100余名员工埋头苦干。“今年导线市场需求旺盛,订单排得满满的。”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这家公司,是四川省首家本土“零碳工厂”。

来到该公司自建的能源平台处,上述负责人介绍,为随时监管能耗,该公司创新建立了这个能源平台,自动监测每个工序的能耗并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就能及时调整,减少高耗能。”

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光靠减少生产环节的能耗还远远不够,该公司不断完善绿色体系制度,积极进行碳抵消技术改造,开展拉丝冷却方式改进、拉丝净油改造、浇铸钢带吹干节能改造、建立集中供料系统、冷却水路改造、冷冻机热回收等节能项目,助力碳排放逐年下降。仅2023年,碳排放强度就比2022年下降4.6%。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研发的节能导线、超低损耗光纤、特种光缆等新技术产品,让产品的结构更简洁、性能更优越,推向市场后,带动了全行业的节能减排。下一步,该公司将在零碳之路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绿色体系制度,提升全员绿色发展意识,促使产业绿色转型,用绿色领衔发展,用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企业积极推进绿色生产(资料图片)

近年来,眉山大力推动经济形态更“低碳”,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眉山行动,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远高于国省平均水平,以年均1.9%的能源增速支撑起7.8%GDP增速。同时,以创促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构筑市、省、国家级绿色单位梯次培育结构,累计培育和创建国、省级绿色制造单位77个,数量居全省前列。

成效有目共睹,全市“1+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蓄势腾飞,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经开区被评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彭山经开区、青神经开区纳入全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洪雅县挂牌成立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森林碳汇管理局。

“到2025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标明确,唯有行动。眉山将以“节约优先、重点突破,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为原则,为全省实现碳达峰作出眉山贡献。

具体来说,就是要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围绕以“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依托“飞地园区”与甘孜州开展锂资源精深加工合作。重点推动万华化学、杉杉科技、中创新航、锦源晟、天华时代等企业发展正负极、电解液等材料产业,突破发展锂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推动锂电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加快通威太阳能高效晶硅电池等项目建设,推动晶硅光伏产业高端化发展和关键环节技术更新。加快硅片、电池片、组件、太阳能电力设备等配套成链,推动成眉乐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成渝地区电子信息重点配套基地、全国“专精特新”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生物医药重要研发生产基地,推动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