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碳排放双控政策 加快推进碳足迹管理

来源:易碳家 发布时间:2024-09-20 浏览量:15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要求“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并将“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作为一项任务单独列出。这说明碳足迹管理是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以下简称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重要部分,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是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碳足迹是产品层面推动碳排放双控的重要载体,是碳排放双控制度国家、地方、行业、企业、项目、产品6个方面中的重要一部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工作方案》目标和任务中均单独列出,是对此前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更高层级的推动,体现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目标方面,《工作方案》分3个阶段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每个阶段均涉及产品碳足迹管理的内容。《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一批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十五五”时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碳达峰后,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上述任务目标的确立,体现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是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任务方面,“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工作方案》中作为单独一项任务被提出,从核算规则标准、数据库建设以及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在核算规则标准方面,《工作方案》提出了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重点产品涵盖了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和重点外贸产品等;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工作方案》从全国重点行业、细分领域等方面对数据库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在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方面,《工作方案》对制定管理办法、碳标识标准以及先行先试提出了具体要求。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对于碳排放双控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碳足迹是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表示的产品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反映了特定产品系统边界内全链条的碳排放情况。以碳足迹为抓手,用产品贯通生产端和消费端,推动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降碳,对于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是推动生产端降碳的有力抓手。通过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摸清“碳家底”,找到降碳的着力点,并在产业链的传递和带动作用下,推动上下游企业降碳,有助于从产品生命周期和供应链角度带动全行业、全链条碳减排。比如,宁德时代基于产品碳足迹情况,提出分段式降碳理论,指导低碳原材料和技术使用,优化全供应链生产方式,实现2022年单位产品碳足迹同比下降8.5%。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是推动低碳消费的有效途径。通过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以碳标识等形式对消费者进行展示,能够提升绿色低碳品牌价值,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2018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消费者愿意为有碳标签的产品多支付20%的费用,2020年英国碳信托公司开展的调查发现,64%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于购买碳足迹更低的产品。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保障。产品既是生产的结果又是消费的开始,以产品碳足迹为抓手,一方面能够推动生产商提供更多生产低碳、使用低碳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也能培育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习惯,实现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同时发力,推动形成“由点到链再到网”的全社会减碳模式,有助于“双碳”目标的推进和落实。

以产品碳足迹为抓手夯实碳排放双控工作基础

产品碳足迹管理起步相对较晚,但进展较快,以产品碳足迹为抓手推动碳排放双控已有一定工作基础。

产品碳足迹管理在顶层设计中已有统筹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抓好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做出了系统部署。

产品碳足迹管理在政策文件中已有细化任务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由生态环境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强化任务分工和政策协同,从夯实制度基础、构建工作格局、推动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提出22项重点任务,制定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出,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此次印发的《工作方案》也从核算规则制定、数据库建设、碳标识认证制度建立等方面对产品碳足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总体来看,产品碳足迹管理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安排,相关工作重点也得到了明确和凸显。

产品碳足迹管理已初步开展有益探索。各地、各行业根据已有基础和需求,在碳足迹管理领域开展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如山东已启动建设碳足迹核算评价体系、方法学核算体系,深圳推动构建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相关协会推动制定了重点产品碳足迹团体标准,相关企业和第三方认证机构根据需求,在包括Ⅲ型环境标志认证等体系下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等。

落实碳排放双控政策,积极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工作方案》从碳排放双控制度构建高度对产品碳足迹管理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应按照相关任务要求,积极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一是健全规则标准,让碳足迹管理有章可循。以近日发布的《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为基础,围绕基础能源、大宗原材料和有迫切需求的重点外贸产品以及交通等重点领域研制碳足迹核算标准,统一相关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等,强化核算标准体系建设,系统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

二是加强数据库建设,让碳足迹管理有数可用。依托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加快推进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先行研究发布电力等基础能源,铝、钢铁等原材料、半成品以及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碳足迹因子,同时积极协调各方共建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形成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常态化更新机制,为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三是强化制度供给,让碳足迹管理协同增效。加快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为碳足迹管理提供制度供给,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与协同,促进产品碳足迹与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环境影响评价等机制的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