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口的波涛中,一个庞然大物缓缓启航,这是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它如同海上的绿色巨人,承载着清洁能源的梦想,即将在深海中矗立,为中国海上风电的大型化、深远海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遥远的甘南高原,阳光洒在连绵不绝的光伏板上,它们如同一片片绿色的海洋,静静地吸收着太阳的能量,为这片土地带来清洁电力,同时,水电站的高效运转,让“风光水储”一体化的新能源基地成为现实,绿色发展的脉络在高原上悄然延伸。
与此同时,北京的城市街头上,超级充电站的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日前,北京市丰台区东管头超级充电站的落成投运,不仅为车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更推动了绿色出行的普及。从海上的清洁能源探索,到高原上的绿色画卷,再到城市中的绿色出行,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描绘着全面绿色转型的美丽画卷,每一处绿色创新都见证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美丽中国愿景的坚定承诺。
中央首次系统部署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解读《意见》时表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6月,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占总装机量的53.8%,达16.53亿千瓦,同时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较2012年降低了26%和35%以上。
然而,绿色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我国仍面临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等多重挑战,全球绿色转型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带来外部压力。对此,《意见》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绿色经济体系更加完善;至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美丽中国目标初步实现。
为实现这些目标,《意见》细化了具体指标,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等,旨在全方位推动绿色转型。同时,中国正加速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从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到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以及水电、风电、光伏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展现出能源科技现代化的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不仅在绿色转型中自我革新,还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拓展能源国际合作,通过标志性海外工程和光伏电池等“新三样”出口,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贡献力量。能源结构的“绿色化”、供应韧性的“强化”以及产业体系的“创新化”,共同绘就中国绿色经济的宏伟蓝图,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领导力与担当。
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近日,由国网甘肃电科院承担的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调试工作已全面启动。该项目位于瓜州,是全球在建单体规模最大的“风光热”一体化项目,采用创新双塔双镜场设计,光学效率提升约24%。配备的6小时熔盐储热系统,确保了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为绿色能源的连续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确保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国网甘肃电科院精心组建了由汽机、光热、电气等多专业人才构成的调试团队,制定了详尽的调试子方案。预计今年底,该光热储能电站将正式并网发电,届时将与周边光伏和风电设施共同构建起总装机70万千瓦的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年发电量预计达1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153万吨,为绿色能源的广泛应用树立了典范。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52.2%,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0.5%,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显著。同时,光伏产业链增势良好,主要原材料产量大幅增长,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网记者注意到,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强调了新能源配套电网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等关键任务,旨在完善新能源利用率管理机制,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滨表示,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吴滨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绿色低碳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也是中国持续提升经济“含绿量”的必由之路。
黑灯工厂照亮节能降碳新路径
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黑灯工厂”不仅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更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节能降碳开辟了新路径。
海尔集团在山东青岛建立了全球首个黑灯工厂,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设备、生产线和产品的全面互联互通。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工厂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状态,自动调整生产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和稳定。
宝钢股份作为中国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其智能工厂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自动化。在这里,机器视觉、预测性维护和智能优化生产计划等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商,富士康在成都建立了一个能够实现“关灯生产”的智能工厂,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动化设备,实现了从产品组装、检测到包装的全自动化生产,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和能耗。
这些黑灯工厂在中国的大地上铺展开来,显著降低我国工业制造领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了生产与环保的双赢。
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推进绿色制造与节能降碳,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报告指出,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已实现累计6.8%的下降。这一成就,彰显了中国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上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效。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的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在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后,已实现累计约7.3%的降幅。这意味着,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的同时,中国已成功节约了约3.4亿吨标准煤,减少了约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全球气候行动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在节能降碳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加速了国内的绿色转型,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政策的持续优化,中国正坚定地走在全面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