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产品,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提出的独创性概念,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提出生态产品的概念,将生态产品与服务产品、农产品、工业品并列为人民群众生活所必需的、可消费的产品,将生态产品界定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十八大以来,对生态产品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一般认为生态产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供给服务类产品,如粮食、木材、水产品、薪材等;二是调节服务类产品,如水源涵养、空气净化、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三是文化服务类产品,如休憩旅游、美学景观、教育科研等。
可见,生态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是生态系统以可持续的方式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可感知、可测量的产品或服务。生态产品是人类保护、管理和经营的结果。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来看,优质生态产品应形成“数量、质量、分布”三位一体的供给格局。一是在数量上提高有效供给。在确保存量生态产品的基础上寻求增量生态产品,保证现有优质自然资源不被破坏和过度消耗。在自然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新的、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二是在质量上提升服务功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高质量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不断提升生态产品的附加功能。三是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公平性。优质生态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决定人民群众生态福利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要提高生态产品的服务供给与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空间匹配性,推进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科学配置。
当前,许多地方正在探索政府
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近日,自然资源部还推出了第二批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以期发挥示范作用。笔者认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应分类施策。比如,针对供给服务类生态产品,重点探索价值实现的产业载体,通过含有生态标签的产品向消费者提供绿色生态价值而产生溢价,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得到合理认可;针对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重点探索生态补偿式价值实现路径,通过财政补贴补助、排放权交易等,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针对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重点探索培育生态文化服务产业,探索实施特许经营制度,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实现生态产品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当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时,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应加快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