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以心相交 成其久远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3-09-01 浏览量:20

公共外交是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面对两个“大局”,如何让世界看见中国,必须坚持凝聚共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沟通情感,久久为功,发挥公共外交的独特作用。

第一,公共外交要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行。随着中国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不仅在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在于民心相通,要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分享。公共外交是将民心相通的涓涓细流转化为稳定国家关系、促进务实合作、开展文明对话的积极力量,公共外交事业要始终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行,要为服务大局担当作为。以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为例,2011年2月25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的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仅3个多月后,全国首个地方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在沪成立。上海世博会可谓是全球公共外交的大舞台,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济济一堂,平均每天100多场、总计2万多场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演艺活动,7300多万名全球观众亲临现场,人不分远近、国不分大小,汇聚在这块土地上,各方齐心协力,各种文化、思潮和观念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留下了“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提升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知晓度、喜爱度和参与度,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契机,那么传承上海世博会精神的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则充分总结运用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经验和成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发展大局,为促进中外人民理解与合作发挥平台和桥梁作用。

第二,公共外交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公共外交是做人的工作,因而,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沟通情感,取得各方理解、认同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为开展区域和全球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催生持续的合作,互利而长远。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人为本、凝聚共识往往可以打破地理的界限,并且需要持之以恒、稳步推进,于无声处发力。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一直致力于民间交往,组织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2021年,立足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展“骑行上海,阅读建筑”端午节体验活动,邀请外国友人通过骑行实地感受上海的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既增进友谊,感受到上海和中国的包容与友好,又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交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正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在一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载道,才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

第三,公共外交要旁征博引、理论建树。公共外交对于推进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外交研究要有宏阔的历史责任感,需要重大的理论建树和充分的实践范例,从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与历史研究等领域充分展示国际公共外交的最新成果,深刻探究公共外交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公共外交研究不仅要“引进”,也要善于总结,要把中国很多值得总结探讨的公共外交案例汇总梳理。

坚持原创与引进结合、实践与理论并举,不仅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奠定基石,也为新时代的公共外交实践工作提供智识上的支持。2022年,《公共外交:数字化时代全球公共参与的基础》和《城市外交:当前趋势与未来展望》正式出版,这是国内首套“公共外交译丛”的第一批成果,有计划遴选和翻译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外经典和前沿研究著述。今年,《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以及“公共外交译丛”的最新译著《公众舆论与20世纪的外交》和《新经济外交》,在上海书展首次亮相,取得了良好反响。公共外交是大家的事,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理论指引,有了鲜活故事,有了创新经验,必能为公共外交的蓬勃开展助一把力。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画卷徐徐展开,搭沟通桥梁,聚中外智慧,促民心相通,让世界看到一个自信、有活力、有担当的中国,公共外交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