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赋权扩区背景下,浙江自贸试验区应根据“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要求,以物理扩区促进功能扩区,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2.0版,以产业链集成深化制度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实施精准开放,推动政策叠加和创新集成,努力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成效显著
自2017年挂牌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依托舟山群岛全球首屈一指的深水岸线资源优势,致力于成为中国的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打造国际化油气全产业链的投资合作平台,大胆推进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切实发挥了浙江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
浙江自贸试验区已基本形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海事服务生态链。舟山跃升为全国第一、世界第九大加油港,在提升我国在油气领域的国际制度性话语权创新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充分发挥世界最大港口优势和舟山海岛资源优势,建成中国最大的商用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和国内重要的化工品中转储备基地;国际石化基地落地世界单体投资最大、国内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4000万吨级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引领我国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保税燃料油“舟山价格”,在国际油气市场有了初步话语权;奋力推进金融创新,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以来,一批重大油气产业项目加快落地自贸试验区,如年产140万吨400亿级的乙烯项目、百亿级的PTA及聚酯项目、20亿级的聚苯乙烯生产基地项目等,预计全年新增企业5400家,油气企业1950家。上海期货交易所入股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开展浙沪跨港区供油业务等一批重大改革任务已经落地见效。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浙沪合作开发小洋山北侧区块已启动建设。
浙江自贸试验区作为全国油气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对照《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油气全产业链等领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位居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充分发挥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作用。但也应认识到,浙江自贸试验区产业规模小,与“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及省内各市经济联动性不强,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足,难以支撑自贸试验区快速发展。对标国际,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创新内容、创新集成和创新质量等方面仍存不足。一是便利化层面创新较多,准入与边界措施创新较少。制度创新多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和提高政府效能方面,与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碎片式创新较多,制度创新集成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多为某部门主导的业务层面的制度创新,即做事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涉及深层次、制度层面的结构性或者规则性变革较少,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仍存一定差距。三是复制式创新为主,真正首创式创新较少。虽有一些制度创新实践已提前在国内推广,但部分属于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由于受产业或地域特征限制,在可复制、可推广方面仍缺乏一定影响力。
依托扩区赋权契机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
2020年3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第一个出台聚焦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开放发展、油气交易等领域进一步赋权。2020年9月,国务院批复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方案,浙江自贸试验区2.0版建设序幕正式拉开。区域范围扩展至宁波、杭州、金义三大片区以后,浙江自贸试验区既有区域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开放平台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功能定位也由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向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五大功能区全面升级。
统筹推进舟山、宁波、杭州、金义四片区联动发展、创新发展。更好发挥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的港口优势,有效协同宁波、舟山两地油气等大宗资源优势,促进浙江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向运输、贸易、交易、金融等全链条发展,促进油品、天然气、其他大宗商品等战略性资源投资贸易的自由化。进一步完善海铁联运、水水中转、海空联运等集疏运管理体系,对标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立统一的区港联动发展运营平台,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和港区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区港联动发展。依托杭州、金义片区发展优势,有效探索建设自由贸易先行区、数字变革策源地和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推动制度模式创新行稳致远。努力将舟山片区已形成的经验、制度效应,复制到新片区及省内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使之为新增片区挖掘出更多的制度优势、改革优势、创新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运输来往、人员进出便利化自由化先行先试,集聚、整合和吸引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在高质量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价值链攀升。构建区域间人才、物资和文化自由便利交流机制,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有效支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是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的流通,增强经济互动。在打造制度创新高地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在前期已量身定制4批、61项自贸区监管创新举措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新探索,持续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贸易便利化;以推动“海上”“陆上”“网上”丝绸之路为抓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立足“数字+自贸区”,推进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助力eWTP(义乌)全球创新中心和杭州实验区建设,巩固发展跨境电商综试区先发优势。
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联动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要善于汲取相关省市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成功经验,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结合浙江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特点特色,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此,需围绕建设融开放和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的导向,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进一步拓展创新内容,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的“风险压力测试”效应,为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营造宽松的氛围,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之间的改革联动和开放合作。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历史性机遇,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金融开放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压力测试力度,推动形成一批首创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并在区域内率先共享复制。围绕数字经济等领域,努力打造新时代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集成区、产业协同排头兵和空间辐射策源地。
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创新经验,打造浙沪跨界治理的“双战略”联动承载区。以浙沪签署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为基础,以“期现合作”和自由贸易账户复制推广为重点,在港航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与联动。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标准,推动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在自贸试验区框架内协同合作发展,在当前自贸试验区建设基础上开展制度试验及压力测试,将货物贸易等相关领域改革集成起来。
为探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框架下自由贸易港建设进行制度储备。以加强洋山区域浙沪合作开发为抓手,开启从港口到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乃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浙沪深度合作,打造浙沪“海上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围绕全球一流的航空航运能力,以离岸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为重点,联手打造国际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积极推进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坚持“智慧监管”和“联防联控”相结合,加强区域内海关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风控模型的共享共用,推进长三角数字口岸建设和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推动长三角地区油气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