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建设包容城市 提高城市竞争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1 浏览量:29

来源:浙江日报

城市效率和城市竞争力,说到底是人的效率和人的竞争力。这些年我们对城市发展的目标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等一系列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出,已经表明我们对城市本质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城市效率和竞争力,来自于规模经济、多元集聚和分工。城市是一个集聚经济体,要素资源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产生了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具体来说就是规模经济,多样化,分工和知识溢出,从而使得城市能够成为创新的高地、资源集约使用的高地、效益和效率的高地,进而为人民生活更美好创造了条件。

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包容性建设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把建设包容性城市、打造“包容城市”,作为浙江城市“十三五”的主要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证明,区域之间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竞争力和流动人口的流入量成正比,哪个城市流动人口多、比例高,哪个城市的竞争力就比较强,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北上广深”,以及后起的重庆、天津、成都等都是外来人口数量排名靠前的大城市。

“十三五”期间,杭州要打造世界名城,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流动人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解决农民工的问题,而是培育城市竞争力的问题。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元素,而要吸引人才,首先要吸引人口。城市化要以人为本,就要正确对待外来人口,包括农民工。许多城市都提出要解决农民工问题,但作为城市化,核心的问题不是农民工问题,而是如何对待外来人口的问题,培育城市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2014年浙江省的城市化率达到64%,从空间定位来说,100人中已经有64个是城里人,农村里能够出来的劳动力,其实大多已经出来,现在城市外来人口中多数是各类流动人口,是“城漂”。哪个城市“城漂”多,其实是那个城市发展机会多,那个城市竞争力强的指示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很大变化,2014年浙江省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1万元人民币,已经具有发达地区的属性。从宏观上把握,浙江省、长三角地区的现在,就是一个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在这个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年轻人的行为方式会和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这个现实,城市的发展需要人口的聚集,特别需要外来年轻人的集聚。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中国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劳动力需求情况大致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刚过刘易斯拐点,社会人才的短缺,各地也不一样,不一定就是博士、硕士的短缺,可能就是普通劳动力的短缺,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人才,从经济学上讲,并不一定是高学历者,而是市场稀缺的人力资源,有社会需求的劳动者和知识提供者。城市是多元需求集聚的空间,需要各类人才,也包括各类普通劳动者的集聚,因此我们要建设创新城市,首先要建立包容性城市,要吸引人才,首先要吸引人口,从这个视角出发来制定政策。

城市的竞争力来自城市的创新能力、城市的创新能力来自城市的包容力,因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城市的外来者有关,大量事实证明,对城市创新能力作出贡献的常常是城市的“边际人群”:第一类是大学生,包括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第二类是外来求职者;第三类是自由职业者;第四类是独立设计师。流水不腐,所谓“边际”,就是容易漂流的意思,城市的吸引力不足,城市的包容力不够,这些人群就漂走了,可恰恰是这些人群中,创新力是比较旺盛的,而固定职业者的创新热情和意愿一般来说要低一些,不断流动的人才更有创新的激情。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可能要把解决农民工问题转化为怎么样建设包容城市,不是把城市流动人口当做问题,而是当做城市发展的资源,而且是城市中最具有创新、最具有活力的资源,这样可能对我们的城市发展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