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浙江的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政策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民间创业和创新,进入新世纪,正当人们为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困境,为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草莽时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生态的衰落而迷茫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带来了类似“XX+”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如“互联网+制造业”就成为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成为文创产业,由此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不是学者们思考出来的,也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众多创新、创业者们通过自已的实践走出来的。本文关心的是社会主体如何呼应和总结提高创新创业行为者的先行开拓行为,进而形成社会共识,推动资源向创新引领领域集聚,加速浙江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可以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浙江的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政策环境。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重构
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思考上,实践证明传统的替代或替换战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替代战略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替代传统制造业,以发展服务业来替代制造业,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来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建立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的时间序列规律的模仿和追随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已经被证明是具有片面性的,因为它忽视了时代的特征性,特别是忽视了新的产业革命浪潮正在涌现的历史背景。事实证明,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产业发展的边界,使得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而这正是替代型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所忽视的。重新定位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应该是产业融合和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其主要内涵表现为4个方面: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内外经济贸易融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
一是产业融合。广义地讲,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包括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和所谓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这一过程其实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来的,工业化+传统农业,就是现代农业,如果再加上科技服务业,就是科技农业,加上现代商务服务业,就是品牌农业、生态农业等等,特别是到了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产业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互联网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融合性产业,互联网+传统制造业,就是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时尚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总之,产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产业多样化的历史,也是一个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产业转型升级应该在于把握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要把握产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重大变革,在当下就是要抓住互联网产业的兴起的历史机遇,把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二是“产城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和城市化融为一体化,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城市的人口集聚、城市居民的福利改善、城市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城市功能的完善都需要产业的支撑,没有或者缺乏产业支撑的城市,很容易变成空城和鬼城。同样,城市提供了产业多元集聚的空间,提供了多元化要素集聚,提供了知识创新的平台,产城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产城融合发展也包含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意义,产业的多元化集聚需要多元空间的协调,只有功能多样,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才能为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提供充分的空间,因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空间是不可或缺的。
三是“内外融合”,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发融合、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这方面浙江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提供了成功的样板,义乌小商品市场从国内市场的开拓做起,做到现成成为全球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小商品贸易市场是一个内外贸易融合的典范,同样阿里巴巴也是把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电子商务做到的国际贸易领域。逐渐形成一个无国界差异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对外开放领域,“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已经和“长江经济带”“联网”,展示了内外开放的大格局正在形成。以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形成规模经济后内外通吃,这种以我为主、内外一体的开放模式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路径。
四是“虚实融合”,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线上企业和线下企业的融合。阿里巴巴的成功及其对浙江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就是一个虚实融合发展的典型案列。阿里巴巴通过互联网带动了杭州市、浙江省以至全国许多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形成线上线下、企业内外、平台内外融合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义乌小商品市场提供了另一个实体经济走向虚实融合的成功版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业界很多人曾不再看好义乌小商品市场,认为电子商务和网上市场和实体市场是对立和互相替代的,但是义乌通过积极推行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的融合发展,在继续办好实体市场的同时,发展一批“淘宝村、淘宝店”,依托小商品市场的实体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有效地推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政策环境
有效的产业转型升级来自创新企业家和创新企业的引领和推动,有效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来自与对产业转型过程中创新企业行为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进而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作为社会共识的担当者,政府部门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打造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环境和对新兴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以及创新性人才的扶持和培育上。为此,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政策环境:
(一)在宏观层面,要特别重视城市创新空间的建设、加快内外开发的步伐和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
一是创新空间的打造。创新空间首先是要素集聚、知识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空间,是多元化产业集聚的空间,产业多元化集聚的过程使得各类企业和人才在空间上近距离观察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协调创新的试验成本也大大降低,进而产生类似于“综合性大学”这样的知识溢出效应,特别是在大都市区域,由于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存在,以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完备,以及城市外围地区的大量的制造业集聚形成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在产业链、知识链、创新链的某一环节形成创新突破点,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提高创新效率。因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有效的创新空间,需要特别重视区域核心城市的建设以及相应的都市圈建设,在地域空间上培育起产业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者。
二是加快推进内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多发生于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或区域。开放和国际化有利于多元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乃至碰撞,进而产生创新元素,包括创新知识和创新行动,同时开放和国际化也会对社会需求产生新要求,推动创新市场化认知,加快从模仿、整合到自主创新过程顺利展开、使得创新具有坚实的供给和社会需求基础。三是鼓励要素流动,加快推动一体化进程。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商品及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提供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从而促使创新的产生。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实施一体化的政策,这意味着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地域、部门和体制障碍,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的相互协作机制的建立,使得新技术扩散和进入应用过程更加迅速,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创新环境的造就创造有利的市场和人才条件。
(二)从微观层面,重点在于培育草根起源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构建官产学一体的创新创业机制
第一,要对推动创业创新的重点目标群和对象有精准的认识。经验告诉我们,青年学子、自由职业者、独立设计师、外来求职者常常是最具创新激情和创新行为的群体,而他们往往更容易被体制忽视。青年学子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硕士后”和“博士后”。他们是现阶段以及将来相当一个时期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一定要锁定这个目标群,对年轻学子创新创业给予政策支持和感情支持。
要给自由职业者足够的政策和体制支持。自由职业者已经细分为很多门类,包括独立设计师、自媒体从业者、个体网店从业者,以及其他以个体或松散的合伙人为主题的个体经营者和劳动者,最近涌现的众创空间的入驻者也大多属于这个群体。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工商户是创业富民的先驱者,那么当下自由职业者就是新时代的创业创新者的重要来源,很多创业者都是从自由职业者走出来的,大学或者硕博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走自我创业的道路,刚开始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办不了企业,作为自由职业者就是最合适的选择,一定要给自由职业者以平等的社会职业地位和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政策保障,自由职业者应该享受和“单位人”。“企业人”同等的社会承认,要从制度上保证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履历和工作经历的职业连续性得到法定认可。
第二,要倡导和造就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城市是创新创业的空间,特别是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要更加强调善待城市的外来求职者和劳动者。创业不分贫富,创新不论贵贱。至少在浙江,所有的城市不仅仅对外来精英开放,也要对外来的平民开放。经验证明,来自平民的创新、创业及其成功者要远远多于精英。要制定政策和制度保障城市的外来求职者和劳动者有公平的社会待遇,并为他们的创业创新行为提供一视同仁的政策保障。
第三,打造创新创业的支持产业链。创业者需要创业产业链的支撑,创新者也需要创新产业链的支持,比如说物流、物件、金融、商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法律服务等,如为各类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学子的创业公司注册的法律支持、物件支持、物流支持等,此外良好和高效的政府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支持和完善城市创业创新支持产业链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的重要组成,是决定创新创业成本和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有了创业产业链的支撑,创业者和创新者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能相对轻松的组织起自己的创业团队,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而不必为非核心环节消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要建立创新创业失败的支持和援助体制。我们在看到成功者的同时更要关心失败者的崛起。在创新创业者的行为过程链上,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上游环节,要允许失败,要帮助失败者,作为体制政策环境的打造,要培育起尊重创业创新失败者的市民文化,在政策设计上要允许创新创业者的失败、要给创新创业者有足够的时间支撑。
作者为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