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要以解决转型升级中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为着力点,以培养现代民营大企业或未来行业领导和产业领袖为重点
近几年来,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下,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其中较多成效、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但是,要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有体制机制诸多障碍亟待克服解决,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理清和做出调整。
转型趋势和成效
近年来,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机制渐显增强: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主导作用增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升级势头强劲,大企业的价格领导和市场影响力逐步显现;传统块状经济升级加快,这些都显示制造业转型升级呈现出了良好势头。
——大企业成长加快,在转型升级中市场影响力增强。多数大企业已将产业延伸至主业上下游,实现多样化经营,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全省大企业集团单体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总量稳步增长,创利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大企业在行业中地位的迅速提升,大企业控制价格和产量的影响力有所显现。据对50家大企业的访谈调查,大企业已逐步摆脱价格竞争为主的困境,普遍报价水平超过同类企业和产品的10%左右,这说明大企业正逐步取得边际成本以上定价的能力,价格领导和市场影响力日趋增强,普遍的企业恶性竞争格局正在被打破。
——大企业价值链提升加快,与中小企业的价值链分工深化。全省轻纺行业的龙头企业较普遍发展出对中小企业的外包分工体系;领先的企业自制率已只在30%左右,正逐步把制造业环节剥离出去,实现与中小企业的价值链分工,逐步走上了高端发展的路子,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品牌、研发、营销网络、管理、物流等高端价值链。这种横向非一体化是“以轻为主”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产业链升级加快,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最典型的例子是萧山恒逸集团,一个织布中小企业用了不到10年时间,一跃成为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在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这两个发展最快的行业已涌现出了一批主业突出、效益较好、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成为推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支新的重要内源力量,打破了原有浙江“轻、小、散、加”的发展格局。相对于轻工业市场集中度低,对制度环境的敏感度高的产业转型升级更难来说,浙江企业向上游拓展延伸的产业链升级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更宽广的新路子。
——外演式升级加快,出现了企业向全球市场吸纳要素的新趋势。浙江的企业依托国际市场转型升级相对于依托国内市场转型升级步子较慢。主要途径有四条:一是通过海外并购知名网络品牌,在海外构建自主营销网络,如奥康皮鞋;二是企业通过并购海外著名品牌,提升自有品牌并进行属地生产,如宁波维科等;三是企业逐步在海外构建自有营销中心,逐步推广自主品牌;四是企业通过海外上市、进口尖端生产设备、引进国外研发设计人才等,形成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研发优势,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并逐步从市场和分工的国际化向要素的国际化拓展。
——传统块状经济的升级加快,现代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浙江多数的产业集群中,以大企业为主导逐步将可分割的功能操作或工序不断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使企业内部规模不足的环节或工序,普遍达到了最小生产规模。全省大多产业集群的本地配套率达到60%-85%不等,不仅带来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高效率,而且大幅节约了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全省产业集群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分工正逐步形成,向上游产业拓展的产业链升级势头更为迅速,产业集群的现代形态已经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浙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已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转型升级路子。我们认为,有三条特别值得强调:一是内生性。浙江制造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机制的形成有政府引导的因素,也因金融危机等倒逼机制而加强。它内生于浙江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身,内生于市场力量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内生于浙江民营企业创业创新的突出能力。二是大企业的主导性。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产业组织从中小企业原子式竞争为主向大企业领导市场的转变过程;在大企业价格领导和产量领导的市场控制下,中小企业逐步加入到大企业领导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去。三是转型升级路子的多样性。浙江民营企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宽广、多样的制造业转型路子,即产业链拓展与价值链提升并举,横向一体化与横向非一体化并重,同时依托和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实现转型升级。
升级标志和基本任务
根据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当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关经验,并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所显现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特征概括为以下八大方面: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微观基础。领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或称领先企业)率先重塑微观基础,开放企业产权结构,建立起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出资人(资本家)和企业家实现专业化社会分工,企业得以动员社会上有创新才能的职业企业家进入企业,并对他们实现以股权、期权为主的长期激励,实现企业正式化的管理制度。
——生产上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这是先进制造业重要的效率来源。一般来说,龙头企业的整产品自制率只有30%左右,并实现外围产品自制率的最小化,企业内外部发展出超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可分割的功能操作或工序不断从企业内部分离出去;企业内部规模不足的环节或工序,也能达到最小规模经济;并通过同类企业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调整,形成日趋完善的地方生产配套体系。
——大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原材料、装备制造业等重型工业主要是获取生产上的规模经济,而轻纺为主的轻型工业要通过建立大规模的营销网络实现经营上或批发经销的规模经济。大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经营,是为了构筑进入壁垒,提高企业市场集中度,减少市场无秩序恶性竞争,形成大企业边际成本以上定价的能力,确立起行业产量和价格领导。领先的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是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大企业的研发构筑强大的核心创新能力。大量的经验研究证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但在非完全垄断的条件下,大企业的研发组织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就越有效率。这是因为大企业有内部化、专门化的研发机构;从事引领未来、深层次的研发创新;大企业进行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从事有计划、长期化的研发创新。而且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的法制环境下,大企业的这种研发创新,有更好的自我保护实施机制。
——大企业建立起以品牌为载体的完善信号发送机制。在市场上,由于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高度不对称,而内在质量的信号发送不出去或发送的成本太高,就会出现严重的市场失灵,甚至将使整个市场瓦解。产业转型升级中龙头企业(或领先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通过长期商誉和品牌建设,建立起健全的信号发送的自我保障机制;同时政府要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企业的商标、品牌,这是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的重要制度支撑。
——大企业的市场先行者优势。大企业的市场先行者优势(也称市场先发优势)是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凝聚力不断自我增强的一种内生力量。市场先发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投资先发优势。大企业在生产上或营销网络上的大规模投资,给挑战者构筑了强大的进入壁垒,挑战者必须以更大规模的投资才能进入,并要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约束。二是学习先发优势。先行者与市场打交道或先行向变化的市场学习,在技术创新、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形成一条更低成本的学习曲线。三是品牌推广先发优势或效应。先行者大规模的品牌推广投资,让消费者形成先入为主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度,后来挑战者要进入市场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
——企业的一体化扩张。现代大企业是通过一体化扩张把大规模的生产过程和大规模的分销过程合并于一个单一公司之内形成的,因此并购、外包等纵向、横向一体化是企业壮大的最重要途径,而不是新建工厂。纵向一体化是把前后关联的市场分工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关系,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以节约交易费用;横向一体化包括控股、参股的并购和外包活动等,把同类企业且是竞争性的交易主体进行水平结合,以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减少交易主体,提高规模经济水平。
——地区扩张和多国经营。现代大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分销过程是全国性的,而且在大国经济条件下,这种扩张过程应该是先国内再国际。只有依托国内市场,在品牌、研发、营销网络和管理等高端价值链上构筑起了大规模的所有权垄断优势,才能“走出去”向国际垄断势力挑战。
虽然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多成效,并走出了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路子,但是离成功的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照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和以上八大标志,还有许多体制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亟待克服解决。主要有:现代企业微观制度基础的构造进程缓慢;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率低,产权保护弱,激励不足;企业以品牌为载体的完善的信号发送机制难以建立;信用环境差,营销网络难以大规模推进;企业向上游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延伸,面临严重的产业管制壁垒;全国性的地方市场分割和保护严重阻碍着企业实行地区扩张;依托国际市场转型升级,遇到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竞争和**等等。根据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和参照系,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下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解决转型升级中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为着力点,以培养现代民营大企业或未来行业领导和产业领袖为重点,实现以下五大转变:
一是发展轴心要实现从中小企业的创业竞争为主向大企业领导的创新竞争为主转变。鼓励全民创业,培育和丰富市场经济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这一阶段,众多中小企业以价格竞争为主或依附低端出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推动和确立大企业在产业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领导的大规模生产和经营、专业化生产体系、创新竞争为主的现代市场经济。
二是发展优势要从民营经济的体制先发优势向大企业的市场先发优势转变。随着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环境的变化,浙江民营经济为主的体制先发优势已逐步消失。培育和发展浙江大企业在大规模投资、研发、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市场先发优势,是推动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极其重要的内生力量和机制。
三是发展空间要从本地化发展为主向地区扩张和多国经营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主要依靠本地民营企业、本地投资和本地生产配套体系,培育形成了具有很强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但是这种本土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要素成本上涨的约束。通过制造业环节转移、跨地区外包和并购活动等,培育发展与浙江母产业集群对接、研发销售与加工配套之间跨区域的分工协作体系,是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四是产业结构要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主导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随着新型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大企业引领的制造业走上以品牌、研发、管理、先进工艺、物流和金融等为主的高端发展路子,开放型经济也从简单的加工制造、代理出口向自主研发、自主营销转变,将推动浙江经济向“总部经济”意义上的产业中心转变。
五是政府职能要从围绕产权确立为主的有为服务向围绕产权保护为主的创新服务转变。随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市场对于要素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形成,围绕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政府服务的方式方法,将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政府应有所作为
浙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遇到了很多障碍和约束,但最为重要的就是体制性障碍,缺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企业的物权、债权、合同权、知识产权和商标权等产权的有效保护。而且,这种有效的产权保护是一个全国性公共制度安排。地方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在现有的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仍然可以有所作为。笔者建议如下:
加强地方法制建设,开展跨地区司法合作。在地方市场分割和保护的前提下,浙江完全应该、也有条件提供一个本地的有效的法律制度,给企业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地方法律体系,提高司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在本地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跨地区的司法合作,给浙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和有效的产权保护,这是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平台”。
构建浙江企业跨地区发展的分利合作机制。为了消除限制外地企业兼并重组的地方保护,国务院不久前出台政策允许地区间签订财税分成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浙江可在此基础上,扩大地区间利益分成的领域和范围,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之间激励相容的合作机制。引导和支持浙江企业加快地区扩张的步伐,有序大规模地实现产业转移,积极开展跨地区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包括横向非一体化)。
引导和支持企业集中有序地进行产业转移。浙江现有的产业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拥挤,并要为产业转型升级留出发展空间,应引导和支持企业有序和集群式地进行产业转移,与有关省市开展地区经济合作,把劳动密集型的一些制造环节和低端价值链逐步向外地转移,实现适应性、扩张性和价值链(低端)三种方式的产业转移,并实现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企业地区扩张的有机结合。
支持和帮助企业化解产业管制的政策壁垒。帮助在重化领域实现产业链升级的企业化解产业管制壁垒,真正落实国务院“新三十六条”;支持这些企业进一步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
引导和支持大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多国经营。在大国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区位选择的经济学准则,引导和支持企业走从地区扩张再到国际化的路径,先行依托国内大市场开展规模经营,获取市场控制力;引导和支持已具有一定国内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开展多国经营,通过海外上市、推广品牌建立营销中心、开展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并购活动等,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支持企业迅速实现纵、横向扩张;积极推进浙江金融投资中心的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引导和支持地方银行实行地区扩张,并建设成浙江民营企业地区扩张的“伴随”银行。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优先开发企业人才,突出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机制,以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迅速实现地区扩张、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型民营企业家为重点,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金祥荣,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