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是指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核电也可以考虑是绿色电力。
绿色电力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双碳”目标下,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升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的关键一步,参与绿电绿证消费已成为不少市场主体的共识。可以预见,在对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与可再生能源不断入市的双重加持下,绿电市场会越来越大。不过,在市场机制方面,还需推动绿证与能源双控政策、碳排放市场协同,并不断提升我国绿电绿证的国际认可度。
从全国范围来看,多个省区上半年绿电绿证交易量有了新突破。今年1—6月,海南省内“绿电+绿证”交易总成交电量6.47亿千瓦时,是去年全年绿电交易量的7.6倍;新疆实现绿电交易电量8.6亿千瓦时,较2023年全年绿电交易电量增长2倍,同时疆内用电客户购买绿证144.5万张,是去年同期的3.5倍;广西累计组织29批次绿电交易,交易电量50.79亿千瓦时,是去年同期的3.4倍,超去年全年14.65亿千瓦时。
据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部副主任杜龙介绍,今年1—6月,南方区域绿电绿证交易量达到412亿千瓦时,同比扩大6.2倍,远超去年整体规模,其中绿电交易140亿千瓦时,绿证交易2723万张(折合电量272亿千瓦时),参与绿色电力消费的电力用户超2000家。同时,南方区域积极组织开展港澳跨境绿证交易,截至目前共交易绿证2万个,实现绿色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目前,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绿色电力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研究显示:
绿电交易与绿证交易均为企业支持可再生能源使用声明提供了途径,但两者在运作方式和价值传递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凭证,代表了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属性。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出售绿证,将其电力生产的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而绿证的购买方则获得了声明权,即有权宣称自身使用了绿色能源。值得注意的是,绿证交易并不依赖于可再生电力的物理传递,是一种纯粹的“非捆绑式”金融交易,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不同于绿证交易的“证电分离”的模式,绿电交易则实现了绿证环境属性价值与电力商品的直接融合。在绿电交易中,绿证与能源合同紧密捆绑,确保了绿电生产消费的匹配性。这种“证电合一”的模式不仅将环境价值并轨到电力商品的供给、定价和结算过程中,还促进了电力市场的绿色转型。通过绿电交易,企业可以直接购买具有绿色属性的电力,满足其绿色能源使用需求,同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绿色电力行业市场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绿电绿证体现了绿色能源的环境价值,有利于推进全社会树立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2023年,全国绿色电力(绿证)消费总量为10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1.4%,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此前,在第二届电力市场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绿色电力(绿证)消费TOP100企业,涵盖了能源、电信、石化、钢铁、互联网科技、汽车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
韩放表示,以中国绿色电力(绿证)消费TOP100企业排名可以看出,很多大型央国企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要求,主动转型,选择消费绿色电力;同时,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个主管部门都在不断完善绿电、绿证相关制度,提升绿电、绿证的应用场景,提升绿电、绿证需求;另外,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为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和全球竞争力,对绿电、绿证存在较大需求。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2023-2028年中国绿色电力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