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石:碳中和经济时代已来,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大有可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4-10-09 浏览量:33

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剧,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再次发出紧急呼吁,敦促全球加速应对气候危机。

根据《巴黎协定》,各国同意将长期全球温度变化保持在远低于高出工业化前水平2℃,并努力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其限制在1.5℃。然而,世界气象组织等多家机构发布的联合报告指出,世界已经严重偏离实现气候目标的轨道。

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导者。随着“双碳”目标的公布,中国绿色转型加速推进,中国企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将愈加重要。

9月下旬,在与联合国大会同期举行的纽约气候周中,长期致力于推动气候议题的万科集团及深石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带领一个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出现在多个活动场合,与全球同行就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展开了深入交流。

王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对全球气候行动至关重要。尽管当前双边关系面临挑战,但气候合作依然是双方的最大公约数。王石认为,中国企业不仅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具备通过国际合作开拓市场的潜力。他还提醒,在碳中和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必须加速绿色转型,否则将面临市场淘汰风险。

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

21世纪: 此次带领中国企业家前往考察纽约气候周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机来到纽约?

王石: 从2009年参加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COP15) 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参加气候大会的活动。今年的COP29将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行。纽约气候周与联合国大会基本同期举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但我真正组织中国企业代表团前来还是第一次。主要有几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首先,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左右的目标变得越来越紧迫。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在气候问题上进行合作至关重要。尽管目前中美关系面临挑战,但在气候问题上双方可以找到共识,是双方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我们不仅希望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也希望借助纽约气候周这样的机会,与更多国际企业、智库和民间组织展开交流和合作。

从参加下来的整体感受来看,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更多是官方代表团唱主角,企业、非政府组织(NGO)等团体主要是在边会,并不是主角,而在纽约气候周,企业、NGO组织更有活力。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聚集了众多金融机构、跨国企业。国际上有影响力的NGO组织在这里也很活跃。因此,在这里进行此类交流活动效率非常高。现在绿色经济、碳中和经济不再像过去只是ESG,只是社会责任了,更多的是要行动,要从经济角度看,金融一定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华尔街有高盛、摩根这样的投资银行,有洛克菲勒、保尔森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另外,纽约也是国际财经媒体集中的地方。在与彭博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分析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采购的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储能领跑者联盟的信息服务。这种情景交融的交流在其他场合是很难遇到。

21世纪: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是全球共识。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我们专访了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塞尔温·哈特,他认为,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导者,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的领导作用。您认为,中国新能源领域崛起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有观点认为,中国绿色产业崛起受益于大量的政府补贴,您怎么看?

王石: 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市场方面已经走在前列,特别是在光伏、风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有观点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就简单归因于“政府补贴”,但实际上,除了政策之外,技术革新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是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来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那就是来自欧盟等市场的订单,这是实在的市场支撑,像德国、英国、丹麦等北欧国家的订单都形成一定支撑。因此不能简单说是中国政府补贴带起来的,有政策支持但也有大规模市场应用,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现在,经过多年来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化推广,中国的风能、光伏发电产业已过了补贴阶段,因为它们的制造成本,每千瓦时发电成本,已经和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差不多,甚至还更低一些。

21世纪:此次考察交流行程相当紧凑,你们也与众多不同的机构进行了深度交流,各方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最感兴趣的领域是什么?

王石:我们基本没有和官方打交道,主要是和企业、智库、高校、基金等方面进行交流。今年纽约气候周的关键词是“It's Time”, 是时候了。所谓 “是时候”,有两层含义,一是已经刻不容缓,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另一层面是,已经万事俱备,各方面条件都是时候了。比如说,刚才谈到,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领跑,因为中国的技术革新和市场推广,生产成本已经到了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的程度。这次带着中国企业代表团过来,就是寻求如何展开国际合作,如何共同建立市场,往前推进的。

但可以感觉得到,外界对于中国发生的变化,在信息层面明显跟不上。他们不了解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才出现刚才你说的这种情况,所谓补贴、产能过剩,到国外倾销等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中国市场变化之快,应用层面之深,西方不了解。尤其是疫情之后,很多企业、组织已经几年没到中国,因为不了解导致认知局限性,信息不对称非常明显。

同样的,国内对这边的发展情况了解吗?也不是很了解。比如说美国各个州,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补贴和引导力度要比在国内时了解到的大得多。从某种角度来讲,在美国推进绿色环保产品和投资,是有非常好的机会。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21世纪: 此次代表团不少企业本身就是新兴产业的,那对于传统产业而言,进行绿色转型意味着加大投入,而这些成本可能很难迅速转变成企业效益,从而会导致他们在转型上有所犹豫,您认为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王石: 实际上中国2020年公布“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我个人认为,碳中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如果说2020年之前,面对经济如何转型,传统产业还比较被动,要考虑转型成本,没有转型动力,那么2020年之后这个局面已经彻底扭转,再这样看问题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我就是传统产业出身,我现在的转型就是传统产业的转型。

房地产行业是再传统不过的行业,举个例子,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和钢筋是碳排放量很大的材料。随着碳中和经济时代到来,对房地产开发的要求和过去将会完全不一样。如果说过去搞绿色低碳,更多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是ESG,之后就不仅仅是社会责任的问题了。未来的产品必须符合碳中和标准,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再比如,木材因为其可以固碳的特性,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领域。不过,中国本身森林资源有限,许多木材都要靠进口。因此,并不是说要你转行去搞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但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做混凝土块的时候可以结合新技术新办法把碳排放中和掉,成为一个碳中和的产品。

21世纪:所以,对企业而言不仅是愿不愿意转型的问题。

王石: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因为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之后,碳排放要慢慢减下来,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传统企业,不转型就要面临被淘汰掉。住建部关于碳中和与建筑降低能耗已经有更严格的要求。用我们行业术语来讲,未来建筑应该成为“被动住宅”,也就是说,建筑本身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尽量减少能源消耗,从而达到减碳效果。不管什么行业,都要考虑碳中和的问题。

21世纪: 这次考察中,生物圈三号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合作举办了绿色CEO圆桌会议,深石集团与全球契约组织是什么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企业发展和愿景实现有何影响?

王石: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立于2004年,初衷是推动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为仅靠各国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联合国的角度来看,这本身也是一个创新。无独有偶,同一年,中国企业家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当然,当时考虑得更多的还不是商业模式和碳中和经济时代,而是应对气候变化,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当中,80%的企业有专门人员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ESG)工作。上市公司方面,无论是上海、深圳交易所,还是纽约、东京等交易所,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也有了更多要求。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已经20周年,万科发表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也已经17年了。

今年是ESG倡议提出20周年。借着碳中和时代的到来,我们会动员更多企业加入这个帮助企业更好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与全球各地企业一起探讨如何在商业模式中融入碳中和的理念并通过合作来推动企业自身的绿色转型。长期以来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显然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新能源企业国际合作空间大

21世纪: 您从2009年就开始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今年还会继续参加吗?有什么具体规划?如何借助COP29扩大中国企业在气候行动中的影响力?

王石: 今年COP29相较于去年COP28规模可能会稍小一些,因为今年是所谓的“小年”,会议规模和影响力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COP会议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指参会的代表团规模相对较小,会议的议题也更多集中在落实和推进已有的承诺上。但COP29在全球气候行动中扮演的角色不会因此削弱。

实际上,COP29与COP28和COP30之间形成了联动机制。今年的会议不仅将推动COP28上达成的一些承诺的落实,还将为明年的COP30做好准备。通过这种联动机制,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并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组织企业参与方面,应该说经过COP28的尝试后,我们已经到了不仅仅是坐而论道的阶段,而是更多地介绍中国的实践案例,行动起来迎接碳中和经济时代。借助这种大会让我们的绿色产品国际化,“走出去”。我们曾经组织企业到沙特、阿曼、卡塔尔、科威特等多国考察,看看如何把中国绿色产品推广出去,如何到当地投资,与当地基金合作,拓展当地绿色环保市场。

21世纪: 石化能源是很多中东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来看他们对于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态度相当积极,您认为中国企业在这些市场中有何机会?

王石: COP28是重要转折点。事实上,这些中东国家早已意识到石油和天然气并非永续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增加,他们必须寻找新的能源来源。很多中东国家已经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尤其是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可见在能源转型方面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要深谋远虑。

举个例子,阿联酋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一个名为马斯达尔城的项目,位于阿布扎比国际机场附近,是一个完全依赖于可再生能源的城市。你怎么都不会想到,竟然是在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建成了这样的项目。它展示了中东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方面的雄心。

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这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其次,这些国家资金充足,能够大规模投资于新能源项目。不仅如此,中东国家还希望成为全球新能源的主要供应者,而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使得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

21世纪: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应该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王石:他们不仅对买入中国新能源产品感兴趣,而且希望在未来规划当中,将科研、制造整个系列新产品的供应链、生产链,通过技术合作实现本地化的生产。这当然为企业在中东市场的投资和合作提供了机会。

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一些局限性,尤其是涉及把资本投到海外,把产品投到海外市场,中国企业面临三个不熟悉或者说是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是不熟悉怎么和海外媒体打交道。第二,是不知道如何和NGO组织打交道。联合国气候大会也好,纽约气候周也好,国际NGO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三,是不知道如何与利益相关的当地社区,尤其是少数族裔、弱势群体打交道。这三个方面是未来中国走出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1世纪: 您怎么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合作?中美企业在气候行动上合作前景如何?您认为中美企业在哪些领域具有最大合作潜力?

王石: 应该说,在美国投资的不确定性是存在的,不同党派的气候政策非常不同。但从企业和州一级来看,推进速度之快和政策力度之大,是超乎想象的。因此,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美国市场在可预期的未来还是很大的。如果怕承担风险而不愿意到这里,可能会错过很大的机会。

我个人的体会是,很难单纯就美国市场谈美国市场,国际化应该从全球产业格局来综合考虑。碳中和方面,如果中美日三国企业合作将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每个国家在全球绿色转型中都有独特优势,三国企业联手可以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形成互补。比如说,日本作为工业发达国家在碳交易方面技术创新和执行方面走得比较前面。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金融资源,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应用和推广方面具备优势,尤其是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技术的能力突出。这三个国家的企业如果联手,不仅能够推动国内市场的绿色转型,还可以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因此,不要孤立来谈某个国家的市场怎么样,它一定是一种“组合拳”,要合作推进。

21世纪: 此次来纽约气候周的企业家代表团中不乏年轻创业者,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如何在绿色经济时代中找到商业机会?

王石: 非常有意思,这个企业代表团的年龄跨度相当大,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相差了几乎有半个世纪。最大年龄的,我这么多年都是以最大年龄自居,但没想到这次代表团里还有一位1948年出生的,比我还要大三岁。他就是大庄的创始人董事长林海。同时,代表团还有博士在读、创业的90后。应对气候变化不分年龄大小。

相比较来讲,年轻一代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紧迫感更强,他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未来的事情,更是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更可贵的是,过去企业家往往是先创业积累财富,之后再考虑社会责任问题;现在年轻一代的创业家,更愿意同时追求社会责任与商业成功的实现。区别可能就在于力量大的多做点贡献,力量小就少做点贡献。只要有这种思想,实际上无论创业还是就业,只是个选择问题。当然经济转型时期年轻人首先还是要考虑生存问题,可以先工作,未来再看怎么寻找理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