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日,生态环境部就《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稿》较前两个履约期发生较大变动,企业需要认真分析政策变化对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面对政策变化创新思路,针对性开展工作,应对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政策环境下的企业应对思路
继续强化碳排放相关参数管理。虽然《征求意见稿》精简了参数核定链条,简化了企业数据管理和核查工作量,但国家对碳排放数据管理的要求并未放松,对企业关键参数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数据质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碳排放数据造假的风险,同时准确的碳排放数据还可以为企业实时评估自身配额盈缺、开展成本收益测算提供基础数据,进而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交易决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因此,火电企业亟须进一步强化燃料消耗量、采制化、发电量、供热量等相关计量检测设备管理,按期进行检定校准,严控关键参数的数据质量。
深入挖掘企业节能降碳潜力。《征求意见稿》取消了供热修正系数可增加热电联产机组的发电配额,为热电联产机组提供正向激励,促进热电联产机组主动减排。同时将机组负荷修正系数调整为机组调峰修正系数,精准支持鼓励机组调峰,激励更多的火电机组开展灵活性改造,充分挖掘机组调峰运行潜力。为此,企业应积极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挖掘供热潜力,提高机组深度调峰变负荷运行工况下的适应能力。
加强市场研判,把握价格走势。宏观角度看,《征求意见稿》与已发布的2022年度基准值相比,2023、2024年度基准值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表征配额松紧程度的各类机组配额盈缺率未发生大的变化,整个行业配额将基本盈亏平衡、略有缺口,与2021、2022年度情况大致相当。如果全国碳市场排放量为52亿吨,初步估算2023~2024年市场净缺口约8840万吨。假设目前全国整体盈余4亿吨,如果不考虑CCER的影响,2025年底约有3亿吨配额可供结转,按照1.5结转系数测算,需要2亿吨净卖出量。鉴于第二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两年累计成交量2.6亿吨,扣除第一履约周期未履约的延续交易量、以及部分转手交易量,缺口企业采购量约为2亿吨以上,预计2024、2025年缺口企业采购量可满足结转所需净卖出量要求。
微观角度看,企业需要综合自身资金储备和资金成本,明确可接受的配额价格区间,制定交易策略。全国碳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引入配额有偿分配机制,碳市场价格有充足的上涨预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碳价是基于强度的配额总量分配机制下形成的,发电企业仅需承担配额缺口部分的碳排放成本,未来如果实施配额有偿分配并制定碳排放绝对总量目标,碳价走势有可能并非单边上涨。因此,企业需根据市场实际价格水平,在卖出配额或继续持有配额等待结转两个选项中作出选择。
适时优化调整交易履约策略。如果正式配额分配方案能于2024年10月发布,则是全国碳市场首次在履约周期中发布配额分配方案。与前两个履约周期只能被动接受配额分配结果不同,企业可以在2024年下半年根据2024年度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实时测算自身配额盈缺,尝试将碳排放成本纳入生产成本核算,以降低综合成本为目标,用于指导配额交易、电力现货市场报价,或尝试根据燃煤含碳量数据调整燃煤掺烧方案。2024年度配额发放之前,市场中有盈余配额可供交易,因此,企业可以尽早制定2023~2024年度交易策略和资金计划,明确内部调配、配额持有和卖出、CCER与配额置换、交易方式及决策流程等内容,以便提前开展交易,通过拉长交易周期获取合理交易均价,避免履约期价格上涨导致履约成本增加。
企业的创新工作经验
一是以创新为抓手,把好碳排放数据“质量关”。龙源碳资产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建设碳盘查数字化管控系统,“一厂一策”确定碳盘查现场工作内容,引入图像识别及轨迹示踪技术,将碳排放管理清单化、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动态化,实现碳盘查工作现场必看、点位必查、部门必到、证据必传,通过监督火电企业设备校验、月度数据证据,溯源数据真实性。聚焦燃煤含碳量这个关键参数,以生态环境部核算指南为纲,深入分析煤质化验指标规律,构建基于碳、氢元素的燃煤热值模型,通过数据挖潜核验数据准确性。建成行业首个火电厂燃料端碳排放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在数据采集、传输、校核、分析、流转各个环节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烟气流速精确测量技术研究,推进在线监测试点火电企业月度数据分析,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筑牢碳排放数据质量基石,守护全国碳市场生命线。
二是以体系为支撑,把好碳资产管理“安全关”。公司在发展理念、目标、路径、举措上进行对标,通过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多级管控、协调统一、运转高效、权责清晰的碳资产管理体系,形成账户盘点、策略制定、交易授权、风险防控等一系列管理流程,综合采用询价、投标、场内、谈判等多种交易方式,做到企业有制度、人员有意识、执行有专业、安全有监督。面向“大市场”,打造“大平台”,实现“大支撑”,坚定打好平台建设攻坚战,首创碳资产交易操作平台系统,可快速智能完成内部交易匹配、账户盘点、清缴履约,引入阈值校验、概率分布、交叉比对等方法查找异常数据,实现交易操作智能化、风险控制自动化、指标分析可视化。紧跟“双碳”政策动态,抓住碳排放数据这个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开展基于区块链的碳排放、碳交易一体化智能监测应用研究与示范,通过数据贯通、管理协同,实现碳业务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三是以交易为引领,把好企业发展“效益关”。历年来,公司在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均实现100%履约,探索线上挂牌交易和线下协议交易相结合,二级市场交易与政府拍卖并行,充分利用抵消机制灵活开展配额与CCER置换交易,通过交易实现降本增效。公司不断探索多元化碳金融业务,实现减排项目备案、减排量签发、海外市场场内交易等多个首笔业务,开启多领域破冰。探索碳远期交易保函业务和融资模式,盘活资产,有效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范围,开展碳指数、碳基金及碳配额质押、互换、远期交易研究,助力推动我国碳市场发展成为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并存,广度、深度、弹性兼具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