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支持,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和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作为智库支持的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会上,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总裁、能源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陈星宇发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实践,迈向零碳未来》的主题演讲。
“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装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150万辆。
陈星宇指出,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无论是工作指导意见、指导体系规划,还是相关的领导目标,都在紧锣密鼓地支撑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技术层面,光伏、风电、储能、动力电池以及智能电网等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上的突破成为了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在新能源体系逐步构建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为迅速。
陈星宇表示,原有的水电以及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的主力能源。随着四川云南等地水电资源的开发接近尾声,未来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将集中在光伏和风电。
面对能源体系的系统性重塑和变革,陈星宇认为非化石能源将发挥主要作用。他透露,目前非化石能源占比在18%,到206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80%。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占总发电装机的比重将不断提升,同时发电量比重也将逐步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陈星宇表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在电力、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并最大化吸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新型电力系统应具备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等基本特征。根据国家规划,2035年将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2050年将全面建成。
陈星宇谈到,源网荷储一体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体现。在电源侧,新能源将成为主体能源,未来新增装机将主要来自风能和太阳能。电网侧将从传统的输配功能向多层互联互通、立体蜂窝结构转变,末端实现双向互动。用户侧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力的消费模式将更加多样化,算力、AI、大模型等高载能产业将成为用电负荷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未来的电源体系中,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综合能源供给的主体,“风光氢储”将与电动车、虚拟电厂相结合,克服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通过各类灵活储能调峰资源和可控负荷整合,维持电网电量平衡。
据悉,通威股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源网荷储和供能减排的综合事务。公司在内蒙古、云南、四川、江苏等地的项目中,采用源网荷储的半离网但不脱网模式,解决能源和排放问题,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
“无论是着眼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致力于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均需凝聚各方智慧,汇聚众力,令各方充分施展其效能。通威秉持 ‘together to win’的可持续理念,期望在未来与社会各界构建良好伙伴关系,携手并肩迈向零碳新未来。”陈星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