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碳市场,石油如何赢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量:23

明年,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首次纳入碳市场。这是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开市以来的首次扩容。石油石化行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4%。在国内“双碳”目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多重压力下,石油石化行业纳入碳市场已提上日程,势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

据业内人士估算,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额将超过10万亿,面对超级碳市场,石油石化企业有哪些风险,该做哪些准备呢?

1 新一轮洗牌到来

碳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对低排放企业的激励和高排放企业的约束。可以预见,石油石化行业纳入碳市场后,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一方面,配额不足的企业需要从市场上付费购买,生产成本被推高,而且伴随配额的收紧、碳价的上升,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一些低效、低端的企业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配额盈余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出售获益,在一定程度上覆盖技术改造升级带来的支出,从而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虽然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但对行业而言,碳市场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

放眼全球,碳市场还是石油石化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必要手段。欧盟在碳市场的基础上,实施“碳关税”,对进口产品排放量与欧盟同类产品免费配额的差额征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3年5月17日正式生效,分两个阶段开展:过渡期(2023年10月1日-2025年12月31日)和正式实施期(自2026年1月1日起)。首批纳入了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和氢6类商品,但在过渡期结束前,可能会对商品范围进行调整,在2030年逐步扩展至EU ETS覆盖范围,实现CBAM与EU ETS覆盖商品范围的统一。也就是说,最迟到2030年,炼油、石化行业也会被纳入欧盟“碳关税”征收范围。

新规影响有限

有首批扩容的水泥、钢铁和电解铝“打样”,关于碳市场的一些细则也越来越清晰,为下一步石油石化行业的纳入解答了疑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还有一个重大变化,温室气体管控范围限定在“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直接排放”,将电力、热力等间接排放排除在外。这既与国际碳市场规则接轨,又避免了电力生产和消费企业“双重追责”的问题,未来石油石化行业料将延续这一规定。

根据以往经验,行业纳入碳市场初期,出于培育市场主体和熟悉市场规则的需要,配额会免费分配、总量不设上限。而且,石油石化行业的直接碳排放是最主要排放源,占比约80%。因此,碳市场剔除间接排放,在配额清缴和履约成本上并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影响。

另外,全国碳市场剔除间接排放后,企业无法通过购买绿色电力来抵消碳排放,但并不意味着绿电绿证就无用武之地了。其一,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都是用电大户,负有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使用绿电可以直接履责,购买绿证则可以替代履责;其二,石油石化企业的许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成为直接排放的一部分,有动力自建风光等绿电项目取代燃煤发电;其三,一些石油石化企业纳入了地方碳市场,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台了碳排放核算“绿电计为0”的政策,绿电绿证在部分地区仍大有可为;其四,许多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出于品牌形象或国际贸易的需要,定期发布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有些还加入了RE100(100%可再生能源)倡议,仍有动力购买绿电绿证。

企业的应对之策

既然全国碳市场以及欧盟“碳关税”纳入石油石化行业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做好政策规则研究。无论是碳市场还是碳关税,都属于碳定价机制。石油石化企业需要仔细研究和掌握相关要求和规则,如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核算核查、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规则。石油石化企业对碳市场并不陌生,在全国碳市场(备用电厂)和地方碳市场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手”比较容易。但“碳关税”、碳足迹等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还是新生事物,且在西方发达国家呈“此起彼伏”之势,需要及时跟踪和分析研判。

二要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在碳市场机制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碳资产开发、交易,企业不仅可以实现碳市场履约、达成减排目标,还能获得额外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为此,石油石化企业需要提前做好三方面的准备:一是思想准备,“双碳”是我国未来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并将经历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从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向总量控制为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碳资产就是新的金融资本,在此基础上,必会形成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具备低碳竞争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二是人员准备,加强碳排放核算、碳资产开发、碳市场交易等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低碳项目研判能力。三是项目储备,在重大项目投资决策、收并购等过程中,企业应将碳效益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在甲烷减排、CCUS、工业节能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市场潜力大、降碳与增产协同性好的优质项目。

三要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对于石油石化企业来说,要想在绿色低碳竞争中胜出,除了适应和掌握规则、建立和提升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推进实实在在的减排。

炼油是石油石化行业的重点排放环节,约占总排放量的一半。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2024—2025年,通过实施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00万吨”,并从生产系统节能增效、用能设备更新和节能技术应用、清洁低碳能源替代、跨行业耦合提效、数字化赋能等方面提出了节能降碳举措,推进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

近年来,许多石油石化企业也在积极布局CCUS等负碳技术。但受限于成本、政策支持等因素,CCUS仍处于项目示范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不过,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已将CCUS列为领域之一。未来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支持下,将为CCUS项目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其实现由产业示范向规模化发展的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