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首次发布:碳排放130亿吨,需资金268万亿

来源:财经头条 发布时间:2025-01-08 浏览量:16

摘要:

13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两者相加占比90%以上。从2024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资金的规模超过268万亿元。资金从何而来?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359篇原创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底多少?相比以前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能源、工业和农业等领域排放各占几何?碳达峰的口径和范围到底如何定义?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多大资金缺口?……

面对这些根本性问题,需要一份权威而全面的评估报告,给国内国际公众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回答。

如今,终于等来了这份报告。

2025年1月3日,中国首个气候变化双年透明度报告(BTR)公布。

这份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的文件,在11月8日已在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上通过,报告经由国务院授权后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正式提交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近正式对外公布。

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共300多页,详细介绍了中国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和《巴黎协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进展,首次披露了2020和2021年温室气体清单,明确了碳达峰的定义和范围,还有判断我国是否达峰,以及实现碳中和需要多少资金的内容。

该报告共有6个部分,分别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需求及获得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应对气候变化基本信息、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对气候变化基本信息。

根据最新温室气体清单看,我国2021 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即LULUCF)约为129.9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0 年增长了4.3%。不包括LULUCF的话,2021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43.1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报告称,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距离OECD 国家整体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碳排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加;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需要国际社会支持;获得的技术转让受到限制;希望获得更多能力建设支持。

下面我们展开来看看有哪些重要内容。

01 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130亿吨

此前,中国政府已提交四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三次两年更新报告,已全面通报了中国为实现《公约》目标采取的行动、进展和成效。

这次是在《公约》框架下,《巴黎协定》进一步建立了强化透明度框架,要求各缔约方在现有《公约》工作基础上,每两年提交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响应国际要求,于 2020 年启动相关项目申请程序,并于2022 年启动《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准备工作。2024年年终最后提交。

在第一部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报告详细汇总了2020—2021 年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废弃物处理等五个领域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

其中,2021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LULUCF)约为129.9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0 年增长了4.3%。在不包括LULUCF的情况下,2021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43.1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0 年增长了4.0%,主要是由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导致。

这意味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领域,是温室气体吸收汇,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碳汇,这个数量大概为13.1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在这130亿吨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重为79.1%,也就是大概102.8亿吨左右,甲烷占比为13.1%,剩下的是其他四种气体。

分行业看,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情况下,也即143.1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2021 年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理排放占比分别为76.9%、14.9%、6.5%和1.7%。

也就是说,能源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为110.07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了绝大多数;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温室气体排放为21.4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两者相加占比90%以上,所以,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让人意外的是,能源活动为何会占比这么高?这是因为能源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其他部门的燃料燃烧,全部算在能源活动之中。

所以,实现碳中和,能源替代非常重要。2021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2.6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比接近70%。用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任重道远。

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认为,最大的替代就是电力和热力供应端,要以煤为主改造发展为以风、光、水、核、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工业活动方面,即建材、钢铁、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用能以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

02 明确我国碳达峰口径:尚未达峰

报告还对碳达峰的目标及其内涵进行了定义。

关于二氧化碳达峰的目标类型及描述,报告这样写道:中国在2021 年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简称为碳达峰),是指努力争取在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进入相对稳定的平台期或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关于碳达峰的目标年及基年:目标不涉及基准年,目标年为2030 年前,为单年目标。

关于碳达峰的口径及范围:碳达峰的口径为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能源活动领域中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覆盖领域为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

报告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任务的艰巨性。

报告认为,从能源结构上看,中国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一定比例,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升级的难度大大增加。以上因素造成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距离OECD 国家整体水平还有一定距离,2022 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及人均生活用电量比OECD 平均水平约低25%左右。所以,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碳排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加。但中国政府将通过一系列政策行动措施,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从数据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增长。2021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2.6 亿吨标准煤;2022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4.1 亿吨标准煤;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为 57.2亿吨标煤;2024年预计将达到59.7亿吨标准煤。

03 实现碳中和,需要资金268万亿

在第四部分“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需求及获得的支持”中,报告非常直白地指出,中国作为拥有14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对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均十分迫切。

对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规模,报告也做了评估。根据2023 年12 月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信息通报》,中国2021—2030 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2.0 万亿元;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进一步强化减缓行动,2021—2060 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6.5 万亿元;2021—2060 年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年均需求1.6 万亿元。

图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需求(部分)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行动,中国从报告年份(2024 年)到2030 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5.2 万亿元,年均约3.6 万亿元;从2031—2060 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43 万亿元,年均约8.1 万亿元。

也就是说,从2024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资金的规模超过268万亿元。需求领域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

参考资料:

[1]中和碳研究院:中国首个气候变化双年透明度报告(BTR)正式公布

[2]双碳投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3]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发布,明确我国碳达峰口径!


完整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