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创新供给机制、激活消费需求的国际经验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10 浏览量:18

来源:浙江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趋于下降,而净出口的拉动又受制于国外市场需求难有大的提升,扩大内需对经济稳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如果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老思维,通过货币与财政宽松政策来刺激消费,虽有一时之效,却会埋下经济滞胀的隐患。相反,利用供给创新,引导与激励消费,却能收到长远之效。

        (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英国、美国、日本等,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供给,有的调整较为成功,而有的则留下深刻教训,这些均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与启示。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改革。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首相,她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力推经济变革以治疗二战后长达30多年的“英国病”。其政治经济主张也被称为“撒切尔主义”,其核心在于“私有化与自由化”。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在于推进经济民营化与自由化,包括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垄断力量,以及激励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再分配。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使英国在70年代中期逐步摆脱了经济低增长、高通胀的现象,经济重现生机,尤其是英国的国际金融迅速崛起,伦敦重夺全球最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美国里根时代的经济政策调整。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国经济处于持续的低增长、高通胀与高失业率的时代,被称为“经济滞胀”期。为了使经济走出经济滞胀,1980 年上台的里根政策摒弃了“凯恩斯主义”,而改采供应学派与货币学派相结合,推行“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的“三高政策”。其核心是通过降低税收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同时,通过高汇率增加从国外进口、增加供给、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以抑制通胀;以高利率抽紧国内银根,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同时又借助高利率吸引境外资金流入,缓和国内货币短缺。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使美元汇率高企,外贸逆差持续增加,但却通过增加从中国等亚洲国家产品的大量进口,抑制了国内通胀;减税的结果虽然使国内财政赤字屡破纪录,却刺激了美国人民创业创新,美国的制造业与IT产业出现了稳步增长态势;而高利率下的国内资金紧张却因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套利流入,避免了资金短缺。美国经济自上世纪80 年代后期也逐步摆脱了长期的“滞胀”病痛,90年代初,美国IT 产业全面兴起,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了10余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

        日本70 年代的经济政策调整。1970 年,日本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期,国内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而受当时中东石油危机以及美国、欧洲经济进入“经济滞胀”的影响,日本要素与资源环境急剧变化,经济增长大幅下滑。当时日本政府开始对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其核心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一是通过为“70 年代产业结构构想”,设立三项目标:改变生产第一、速度第一观念,转为重视社会和谐、环境保护、教育与研发,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产业结构重点从资金密集型转向技术知识集约型产业。通过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过密环境标准、劳动内容基准来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并通过产业结构政策、资源能源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推进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70 年代,尽管日本经济发展因美欧经济滞胀、中东石油危机等外部环境极为恶劣,但仍保持了年均4%以上的增长率,物价基本保持稳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升级。到80 年代中期,日本成功迈入“发达经济”行列。

        韩国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政策变革。1997 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此后冲击韩国。韩国成为危机重灾区,经济出现负增长。韩国政府借机对经济进行了大调整,核心就是“自由化”。其重点是金融改革,通过金融机制的民营化与对外开放,引进境外金融资本,重组韩国金融机制,大幅提高了韩国金融的运转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其次是加快产业组织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割断政府与大财团的联系,让财务恶化的企业与财团破产或重组,加大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监督;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引导大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与品牌营销,而将一般加工制造领域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大幅取消外来直接投资的限制,鼓励外资进入。1999年后,韩国经济逐步稳定,经济竞争力上升,2005年后,韩国人均GDP超过台湾。韩国工业在创新的引领下,更出现了全面超越日本的态势。

        可以说,以上几个国家以供给为主导的经济政策调整,是较为成功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因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其政策适用性也不同。此外,经济政策的效用也受到时间与环境的限制。撒切尔主义虽然将英国经济拉出二战以后持续低迷不前的“英国病”,恢复了活力,但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又暴露出英国经济的新问题:金融监管的过于宽松导致金融泡沫与风险,社会阶层分配差距拉大。英国经济大政策正面临着新的调整压力;美国里根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走出了长期的“滞胀”,但“三高政策”或许只有美国才敢推行:其带来的严重财政赤字、外贸逆差问题,只有作为“国际主要货币”的美国才能将其转嫁给国际市场,其他国家经济根本没有办法承受巨额财政赤字、外贸逆差的结果;日本70年代政策的调整成功,当时日元“低汇率”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使日本产品保持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成功调整,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需求与日本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为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

        2008年以来,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先后进入了工业化发达阶段。2013年,中国经济也大致进入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日本1970 年、韩国1990 年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将明显下滑、第三产业规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阶段如何通过供给创新来激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经验,抓住工业革命新机遇,在以下五个方面推进供给机制创新:

        一是通过政策创新与机制创新。主要是简政放权、消除垄断、降低税负与要素成本,激励创业,从而增加生产,促进竞争,降低成本,消化刺激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同时又能提高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

        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产业,升级产品功能,激活生产与居民新消费需求,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通过生产方式与业态创新。如生产物联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3D 印制、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链互联网等,提高生产--流通--消费的效率,降低成本、更贴近消费者,促进差异化竞争,激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产业组织创新。在新经济常态下,要重视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借鉴吸收德国、韩国的产业组织模式,大企业重点致力于研发与新产品开发、品牌营销,生产加工主要由中小企业完成,形成协作密切的中心-卫星体系。同时,大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战略联盟,加强合作。

        五是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造成市场分割,而30-70年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也形成了各种房地产市场区隔,给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形成障碍,亟需在农村土地制度与商品住宅用地年限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从而为商品住宅与其他房地产的消费需求提供稳定的土地制度保障。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