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以高质量视角认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8 浏览量:32

来源:新华日报

区域一体化,是打破行政界限约束、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下,地区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过程,是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区位条件差异性,进行分工配置有机协调的过程。我国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中,长三角一体化促进集聚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了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但仍面临竞争与趋同、地区间差距扩大、资源环境恶化等挑战。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区域一体化,寻求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区域一体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可以说,新时代的区域一体化应该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更高水平的一体化。

一体化促进分工协作,提升集聚发展高度强度以及价值链,带动供给侧新动能;一体化推动包容性发展,促进多层次就业和收入增长共享繁荣,带来释放内需潜力的新动能;一体化促进知识溢出和数据共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效率,助推更为强劲的创新发展新动能;一体化放大开放创新示范政策效应,促进整体国际竞争力提升,强化联手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带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新功能;一体化经济-生态空间均衡和绿色健康发展,推动宜居环境构建和高端人才吸引,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动能。

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

差异化一体化。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各城市都模仿套用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模式,不仅带来城市间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更会使后发地区陷入“追赶者陷阱”。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因地制宜谋发展是各地区安身立命之本,差异化的分工协作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趋同则带来同质竞争。

高效率一体化。区域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带来的集聚范围效应,是推动一体化的合作红利和核心动力。生产要素能够不受管理边界的制约,按照市场动力寻求最契合的发展土壤,推动资源要素在城市间形成最优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分工组合状态,形成一体化合力,实现“1+1>2”的资源要素产出效率最大化,提升整体竞争力,增强一体化的意愿。

可持续一体化。一体化的组织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各主体接受程度等相适应。一体化范围过小,规模集聚优势得不到发挥;范围过大,可能会因管理水平跟不上和认同度降低而使一体化走向终结。同时,城市群的一体化是不断提高密度的过程,但是这个密度必须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突破资源环境极限会使区域本底发展条件恶化,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

包容性一体化。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保持经济的高效增长与持续发展,使更多区域、更多人民享受更充分的发展和更均衡的美好生活。因此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实行各种政策来使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平等化,包括生态品供给地区以及一些行政界别低、获取公共资源照顾少的地区。

区域一体化的新格局新取向

城市群的一体化,遵循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自然保护空间以及城乡组织的原则体现在经济集中、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三个方面。

经济集中。一体化的制度及空间规制安排,可以使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空间规避对资源环境破坏和人民生活健康影响的负外部性区位(生态敏感性地区),同时也能突破分割和距离的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选择适宜的区位。为此需要政府打破行政分割,进行一体化的制度及空间规则安排。而规模集聚和专业化分工要求,则进一步引导工业化的经济活动在城市区域的高密度高强度集聚,以不断提高空间开发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是一体化空间优化的重要导向。保护生态是政府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职责。按照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是保护自然开敞空间的最重要一步。城市群的重要生态功能体现在水源涵养、绿色碳汇、生物多样性、灾害规避等方面,同时需要规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周边相关区域的准入要求,以避免邻避破坏和影响。

社会公平。包容性和可持续的一体化,不仅需要经济集中和生态安全,还体现在社会公平及福利均衡方面,由此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存。推动社会福利均衡是政府保障民生的任务。只有这样,一体化协调机制和政策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地区的支持和拥护。这就需要强化有别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行动,包括建立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确保所有人都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促进设施联通和流空间畅通,促进地方、全国、国际间货物、服务、人员和思想的流通,建立必要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制度等。

区域一体化的内容架构及层级

区域一体化的内容架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层次性,按照从物质基础到管理制度,将一体化的内容划分为基础设施、流空间、统一市场与功能分工、社会公平与福利均衡、制度安排五个层级。

第一层级:基础设施的联通。基础设施的联通是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和重要基础条件。完善的一体化基础设施联通格局,可以有效降低经济距离和要素流动成本,为高效整合区域内资源、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体化过程中,需要强化联通性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铁、高速公路、机场、航道、国省干道及跨界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清水和尾水通道、大型污物处理设施、危废品处置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电网、天然气管道、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流域防洪设施、区域性供水安全设施等水利基础设施;光缆、移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等等。

第二层级:流空间的畅通。在基础设施联通之上的,是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只有要素能够高效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密度提高、距离缩小,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应建立跨区域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推动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和资源流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三层级:统一市场与功能分工。畅通的流空间构建必然要求打破行政束缚,逐步消除市场壁垒,构建一体化的市场命运共同体,并通过实现要素的高效、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功能分工与协作,在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给合作成员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统一市场包括金融资本市场、贸易网络、信息平台、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和劳动力平台及市场管理体系等。功能分工,包括推动地区间实现产业间及产业内分工、保护(生态品)与开发(工业品)分工、城镇与乡村分工等,为一体化区域内居民生活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第四层级:社会公平与福利均衡。功能分工客观上会形成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及福利水平的差异,可能出现大城市优于小城市,城市优于乡村。推进包容性区域一体化,既要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共享、促进文体交流合作、加大就业服务联动、统筹社会保障和对接公共事务管理等,使各地市民之间的福利差距缩小,同时要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搭建跨区域的服务共享平台,使异地市民与当地市民一样享用别处的风景和好处。

第五层级:制度安排。科学稳定高效的制度安排,是可持续区域一体化的根本保障。这种制度安排,既包括基础设施和流空间联通制度,也包括打破行政界线构建统一市场的制度,还包括促进福利均衡的干预性制度等。一体化科学管理和制度设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架构,能够有效发挥国家、省、市县等多层级行政力量,也能够形成市场和公众广泛参与一体化建设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