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阶段、新格局,适应和服务国家战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担当与新时代的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短板和弱项,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一些关键工业技术、部分关键元器件和重要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关系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就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深空、深海、深蓝是人类对世界未知领域探索的新方向,其纵深拓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突破空天技术、海洋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技术瓶颈及应用障碍,是国家安全领域的根本保障。要在这些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适应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新要求,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人才体系,探索特色鲜明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成立中青年创新促进组织,强化对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支持培养。同时放宽年龄限制,统筹考虑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与重大任务的有机衔接,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在攻关任务中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严格遴选一批“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鼓励科学家勇闯科研“无人区”。
二是要培养一批创新团队。要加强导师带队能力建设。通过分专业领域、抓关键少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优质人才资源,培养一批“双师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针对导师开展专业教学标准、企业实践标准、团队领导能力等专项培训,提升导师科研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及带队领导能力。要加强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按照专业领域,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协作共同体,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对标国际、制定国内一流的团队建设方案,按照国际前沿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创新能力培养重构教研体系,推进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人才能力与国家重大需求对接。要加强团队成员信息化能力建设。创新团队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实践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专业研究的融合创新,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储备信息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在导师培训模块中设置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实现信息化团建。
三是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离不开技能人才,离不开工匠精神。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针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尤其要注重“为谁培养人”的首问,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里的“德”既包括了为人品德,也包括了人的信仰、理想、信念,既包含了人类情怀也包含了家国情怀,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是才能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一个真正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追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日益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样多变,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人才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信息丰富,难免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冲击,要防止和避免青年人才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道德理念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尤其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鼓励创新型人才把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卫国之举、强国之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伟业中,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国家的前途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身许国,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二是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被明确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就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专注于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以理性态度发现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崇尚创新,就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实事求是,就要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是科学精神的拓展和延伸。
三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德有才也要有健康人格和胜任团队合作的综合素质,要像航天人那样,瞄准目标、持续发力,团结协作、集智攻关。以林崇德团队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借鉴,创新型人才也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人的品德维度,也要重视人的能力维度,还要关照人的综合素养维度,即有一定的韧性,有持续学习和健康生活的能力。持续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具体而言,指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健康生活的能力包括珍爱生命、健康人格和自我管理。具体指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发挥多元科技创新主体的整体效能。
一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升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强调学生在横向基础知识上的广泛性,又要强调纵向专业知识上的创新性与深厚性。强化学生阶段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高校的科学研究是育人的重要平台,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相关科研平台,将科研与教学有效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软实力,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制度。一方面促进课堂理论尽早与实践经验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吸收新生代的思维和想法,迸发创新灵感,实现教学相长。精准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坚持问题导向。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解、细化与具体化,建立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既要补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需要解决的短板和弱项,又要在一些关键工业技术、部分关键元器件和重要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关系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组织重点攻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是完善制度供给,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改革,通过做“减法”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研究;推进“放管服”改革,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更多科研自**;鼓励“揭榜挂帅”,让“能者”脱颖而出。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坚决摒弃只看论文、“帽子”,忽视能力、贡献的倾向,并结合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细化、优化考评机制,避免一个标准“一刀切”,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强化稳定支持,以国际同行评估为主,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对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科研人员,基于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长期支持机制;对从事重大科技设施建设运维的,实行工程建设人员、科研人员、关键技术人员、支撑管理人员等分类管理,体现岗位职责和任务需求的评价方式。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强化质量、贡献、绩效的价值导向,在人才培养引进、发现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营造风清气正、安心致研的优良创新生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对各行各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宣传和褒奖,营造氛围,以制度空间和文化空间扩大创造空间,引导广大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更多社会需要的紧缺型高精尖技能人才不断涌现。
三是加强资源共享,共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育人平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政策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这些资源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中,需要加强各主体资源共享,共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育人平台。高校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科学研究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打造“产教研”融合型技能生态组织,联合企业面向政府需求搞科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扩大科研选题和经费来源;通过整合政企校资源,推动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真实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招生和培养能力为基础、以人才评价为纽带的产教利益共同体,实现技能人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使用、社会政策多方面社会价值。企业作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微观联结主体,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使高等教育资源的应用聚焦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及关键产品的创新。此外,要建立国家级科技创新转移中心,统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人才资源协同,吸引优秀企业高管、政府高参到高校,或者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政府机关,加强政校企人才流动合作。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互动,建设良好的信任环境,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和民主协商的畅通。要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资源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之间的开放程度,实现知识、资源、信息、成果共享。
参考文献:
[1]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