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高度和战略视角,进一步明确了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实践路径和根本目标,成为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一、新部署:让长江经济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部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略定位更高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已上升到全局高度。二是问题把握更精准。深刻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挑战。首先是认识层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认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亟待提高;其次是体制机制方面,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再次在发展质量上,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三是高质量发展决心更坚定。明确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严守生态红线。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部署,必须准确理解“五个关系”,廓清逻辑体系,把握辩证关系。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是前提。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只有坚持整体整治、标本兼治,在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的基础上,分类施策,统筹各类生态要素,才能把握大局,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核心。这是由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把生态修复放在首位,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使绿水青山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是基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围绕既定目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久久为功,才能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偏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是关键。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使得以创新生产要素为支持的经济发展新动能逐渐成了引领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通过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努力在科技、产业、模式和品牌等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是支撑。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流域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只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单位和沿江省市的作用,才能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合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二、新变化:切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落实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两年多以来,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改观。
一是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长江干流22个重点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8省市PM2.5及PM10浓度实现双降。南京、杭州、武汉、长沙、成都、贵阳等6个省会城市首要污染物同比削减率超过2%。沿线11省市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平均达到80.4,高于79.2的全国平均水平,并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7个方面保持领先。其中,浙江、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苏、云南7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加快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建设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沿线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智能”产业:上海启动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武汉打造“机器人之都”,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产业;在合肥,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国声谷成为扶持“智能”产业发展的落脚点。
三是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转变,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10∶42.88∶49.02,与2012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2%,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2%,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从具体产业看,重庆、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区的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武汉光谷在光电子产业领域发展成果明显。
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经济总量稳步增加、人均GDP快速增长、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2016年,上海(87.9%)、江苏(67.7%)、浙江(67.0%)、重庆(62.6%)和湖北(58.1%)五省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4%)。
五是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上海港洋山四期基本建成,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江苏南京以下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沪昆高铁贵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上海与浙江共同建设小洋山北侧江海联运码头取得实质进展,江海直达运输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已全面推广至所有直属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上线运行,区域通关一体化成效显著。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功能不断提升,枢纽互通进一步改善。
六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16年1月,覆盖全流域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正式启动。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同年12月,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同时,三省还签署了《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宣言》。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全面建立,多层次省际协调基本框架基本形成。
三、新思路:协调性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协调性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彻底解决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实现高质量的目标,努力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一是协调性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促进长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要牢牢把握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这个压倒性任务,强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协同推进“三水共治”。从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等方面入手,依靠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要推动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金融为杠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完善复合多式联运交通系统,加快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展现长江中游“两型”社会建设生态示范,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是协调性均衡推动科创资源区域统筹。要建立完善联动合作机制,提升协调创新效率。充分发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引领作用,构建跨区域创新合作联盟,瞄准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与大数据、航空航天等高精尖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协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同时,加强创新资本、市场、人才等要素支持,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要在重要节点布局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智库。在沿线十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进行分层次、网络化布局,分阶段有序推进,打造综合型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覆盖全流域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满足区域创新引擎发展需要。
三是协调性均衡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快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加快互联互通,推进沿江港口多式联运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产业链对接和要素流动。支持园区共建、产业飞地等战略合作方式,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格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推进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环化改造,倒逼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全流域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依托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城市群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共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协调性均衡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加快自贸区建设。发挥沿线11省市与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五个自贸区重叠结合的优势,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序推进公共社会服务、生产性服务领域以及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提升自贸区功能。积极打造自贸港,逐步实现价值链全覆盖式监管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建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支持发展海外人才离岸基地与创新平台,开展跨境绿色科技创新合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加快高科技信息化技术与港航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相互融合,打造若干无水港,推进长江大通关体制改革,提供更加便利化和无差别化的发展环境,加快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
(作者系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研究”[16AJL0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