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地处东部的江苏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一二位。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东部要率先强化作为改革开放创新领头羊的使命担当,赋予江苏发展新的重大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江苏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以及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焦“四大创新”,实现“四个优化”,凝心聚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为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理念创新,优化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率先从数量型发展方式转变为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一是以系统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整体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江苏要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高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系统推动本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方面实现重大转型,整体性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质量。二是以精准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特色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大发展理念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江苏应树立与新时代和本省实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推动南京智能制造装备、无锡集成电路、徐州工程机械、常州先进碳材料、南通海工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三是以实干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大发展理念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转化为现实,江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树立担当精神,拓展视野,直面矛盾,勇于探索,合力推动本省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取得引领式实效。
聚焦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
首先,以科技创新推动供求结构优化。一方面,要把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推动本省科技创新的方向所在,让创新的科技成果更多进入百姓民生。另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本省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集聚江苏,打造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工装备等领域,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本省农业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本省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发展数字生活、健康养老、数字教育、智慧交通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现代产业高地。
聚焦协同创新,优化空间格局
首先,推进形成全省科技资源融合共享格局。结合创新型省份建设新要求和“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新使命,依托丰富科教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打通全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联合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全省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协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体提升全省科技竞争力。其次,推进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格局。打通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在学科间、院校间、机构间的界限,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间的联动,推动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体系,构筑以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为主的协同创新平台,合力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第三,推进形成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创新格局。推动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在长江经济带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本省与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信息共享、学科共建、联合创新、产业协作,共同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驱动带,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
聚焦制度创新,优化治理体系
首先,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2018年我国全面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契机,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破除各个领域体制机制障碍,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逐步缩短负面清单,并建立依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的动态机制。其次,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以深入推进 “互联网+政务”审批模式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继续做优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完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企业,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第三,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与科研机构关系,建立较为完备、利于创新发展的基本制度体系、运行制度体系、保障制度体系,推动政府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建设专业技术研发平台,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建立重点改革任务动态跟踪机制,着力突破改革创新、要素配置、运作机制等方面的难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生态,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