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委联合下发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在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电子商务等五大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培育十大新兴产业集群”。由此,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如何科学制定和分析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筛选原则及其遴选结果,并为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培育路径设计等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一、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缘起
关于“世界级产业集群”(World-Class Clusters or WCCs),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未开展广泛的研究,对其概念的认定和理论认知尚处于探讨与摸索的起步阶段。截止到2016年5月31日,根据研究者对“中国知网”的检索,尚未发现以“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主题词的有效文献,同时在Web of knowledge外文数据库网站中以“World-Class Clusters”为标题检索出来的相关文献只有2篇。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欧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白皮书》,世界级产业集群通常是指能够在世界级水平上促进企业创新、区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生态系统,国际竞争力主要指产业集群在全球市场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换言之,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指对全球的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产业集群。它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集群特有的结构体系,包括研发水平、相关基础设施、教育质量、孵化器活力、区域吸引力以及创新激励机制等;二是集群主体,包括起决定作用的市场和技术领导者、集群主体的国际知名度和声誉、各主体的履约能力和积极参与程度、竞争者的参与程度以及国际合作等;三是集群管理,包括集群战略、集群管理服务专业化程度、集群管理的金融支持和员工杰出程度、大学和科研机构与集群主体的凝聚力、增加值以及集群国际化程度等。
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和顺应全球创新活动、创新范式出现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背景下一般产业集群的升级版及其动态演进的高级阶段。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指拥有全球视域和集群内创新资源与创新活动流动、配置、再创新的全球空间,对全球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主流市场、空间网络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产业集群。
(二)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
相对于一般产业集群而言,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基本内涵的广度深度和一般特征的空间表征上都出现了质的飞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为:
1.在空间集聚性特征上,世界级产业集群从过去单一的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走向与功能空间的分异性的**,由局地的点状、块状组团走向与区域和全球的带状、网状组团的**。出现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集群内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企业的全球战略所导致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以及集群所在的地方性生产网络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相互“镶嵌”和“对接”。这是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从微观的点状、块状组团走向中观、宏观的带状、网状组团的必要条件。
2.在产业关联性特征上,世界级产业集群从以实物、实体、实业为主的物理链式产业关联,走向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虚实结合的网状产业关联,由制造业为主的集群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和农业紧密关联、融合共生的全口径产业集群,并催生出一批介乎于传统三次产业之间新的业态。出现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产业升级”的演进过程对集群产业关联方式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由于全球产业升级过程中三次产业依次转换递进的内在规律,致使那些早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势头和产业地位等都已远远超越了制造业,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传媒动漫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并深刻地影响着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在集群内外的流动方式和联系方式;另一方面,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那些仍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的地方性产业集群,为了破解逐渐陷入“低端锁定”、“悲惨增长”的困境,就必须通过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平行构建国内价值链、开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技术创新第三条道路等策略,[1-2]改变产业集群原有的升级路径和关联方式,以实现新的“价值链升级”的战略选择。此外,世界级产业集群还是联系区域化与全球化的重要纽带。它除了依赖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频繁有序的创新互动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外,还要求集群网络的各节点不断与区域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拓展生产创新空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3.在功能创新性特征上,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创新范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群内单一主体开展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走向多主体围绕共同创新目标组成的协同创新系统,并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多主体、多领域、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配合、追求协同效应的协同创新。其中,集群协同创新系统主要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服务和政策支撑、知识传播和应用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协同创新平台是有效整合与共享群内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支撑平台的一种综合集成的服务载体;协同创新过程是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其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管之间围绕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政策展开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效应就是通过对群内各种创新资源和支撑平台的整合与共享,来降低创新成本和分散市场风险,实现“1+1>2”的整体效益。
4.在结构网络性特征上,世界级产业集群从地方性生产(贸易、创新)网络不断深度嵌入全球生产(贸易、创新)网络,日益成为全球生产(贸易、创新)网络节点;通过全球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的相互交织、深度嵌入和耦合共生,促进集群产业链的协同升级;依托移动性、大数据、云计算、高运转、智能化的现代网络技术,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形成“全球创新网络(跨国公司主导)+知识创新网络(高校)+研发网络(研究机构主导)+产业创新网络(企业主导)”的集群创新网络新格局。
5.在市场竞争性特征上,“跨国公司通过系统整合本土中小型相关企业重新组建起新的产业集群形态”[3],世界级产业集群在群内跨国公司的引领带动下,从地方市场、区域市场逐步走向全球市场并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形成具有全球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领先企业(跨国公司)、核心技术(共性、关键、前瞻)、主流产品(高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标准体系,以及集群整体所形成的有利于竞争力孕育和提升的环境。从影响范围和地位看,整个集群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同类产业的重要研发中心和专门化基地,而不是一般世界生产基地和全球加工中心。
6.在社会的根植性特征上,世界级产业集群内企业从经济行为主体不断向社会行为和生态行为主体拓展,不断凸显具有知识溢出和高生态效应的“双重正外部性”的“生态创新”成果;企业文化中越来越多地注入了绿色、集约、低碳、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元素和理念;现代企业家精神越来越体现出在追求企业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力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沿岸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经济繁荣、社会昌盛,近代以来就是中国的工业走廊、城市走廊和商贸走廊,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内河经济带和中国未来最重要的经济支撑带,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化工、钢铁、电力、轻工、纺织服装等一大批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培育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区域经济基础。
(一)经济总量大、综合实力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内生产总值2846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9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0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23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757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同期44.8%、42.8%、41.1%、39.8%、40.9%,几乎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其中,下游江浙沪3省市人均GDP达到8.1万元,已整体迈入工业化高级阶段;而下游的安徽、中游3省与上游4省人均GDP分别为3.4万元、4.0万元和3.4万元,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和地区经济大干快上的高增长时期,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后劲十足。
(二)三次产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业已基本形成
从表1上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为8.4:46.9:44.7,整体呈现“二三一”格局,其中下游地区已首次进入“三二一”时代,产业结构相对中上游地区更加优化;从企业规模上看,2014年沿江11省市规模以上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分别占比36.6:25.2:38.2,企业规模相对均匀,但大型企业占比略低于全国同期的39.5%,大型龙头企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所有制结构上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有、民营及三资企业分别占比4.7:36.7:25.7,是我国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重点投资区域,尤其是下游地区的外商投资占比最大,经济开放度最高;私营企业占比则为中游最高,下游次之,上游最低。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的市场活跃度在下游较中上游更高。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在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等三大外向型经济指标上均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了全国的40.9%,实际利用外资占了近50%。根据商务部数据,2015年长江经济带又有1.2万家新生外企落地,占了全国的45%。[4]近年来,沿江11省市不断顺应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和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世界生产体系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攀升。如重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现已占到全世界的接近1/3,[5]并通过渝新欧铁路出口到欧洲等地;杭州大力依托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一批知名信息服务企业,业已成为杭州的优势产业和世界互联网的重要产业基地。[6]此外,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及其“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可以有力地推动上中下游地区通关一体化、投资便利化、人民币跨境业务等一系列贸易、金融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
(四)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
首先,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自从2013年7月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和健康发展问题,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09,以下简称《意见》),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6.01),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03,以下简称《纲要》),以及三部委发布的《方案》等,国务院也成立了长江经济带规划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从而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创新驱动引领发展。2014年长江经济带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9%,人均科技经费投入33万元/人,研发投入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研发效益上优势明显,每亿元研发投入产生专利数118项,万名R&D人员拥有专利数12230项,分别为全国的1.18倍和1.13倍;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从2008年的13.39%提升至2014年16.15%,企业创新能力相比全国有较快增长,下游地区的领衔地位十分突出。
再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特别是2003年起逐步形成的“沪苏浙(皖)主要领导座谈会+省市联席会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重点专题组”的“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可以在总结、完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上中游地区推广延伸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并成为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的示范。
(五)产业空间分布呈现连续性与分异性并存格局
以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为例,一方面长期的“工业走廊”建设和上中下游之间密切的自然、经济、社会联系,致使沿江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连续状、串珠状的带状分布特征。如电子工业中下游的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到中上游的光电子、手机和新一代平板显示,汽车工业中从下游的上汽、吉利、奇瑞、江淮到中上游的东风、长安,钢铁工业中从下游的宝钢、苏钢、马钢到中上游的武钢、攀钢,装备工业中从下游的海工装备、智能制造到中上游的轨交装备、精密机床等,共同形成了以电子、汽车、钢铁、电力、纺织、化工、建材、船舶、家电、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沿江优势工业。另一方面,受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发展基础差异的深刻影响,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产业的地域分布迥异,下游4省市主要集中于电子、化工、电气机械、钢铁、通用设备、汽车等高科技产业、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等领域;上游4省主要集中于矿物采选和加工(包括有色、钢铁、煤、非金属矿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包括食品、烟、酒、茶、饮料)等采掘工业、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化工、汽车、电子、电气机械等部分装备工业领域;中游3省则介乎于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优势产业类型。加上下游地区外向型经济强、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深、海洋经济前景广阔的产业特色和上中游地区资源能源采掘加工、高效农业、国防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优势产业突显的互补性,从而为上中下游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沿江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既有航运、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行业连续状的整体发展态势,也有下游地区现代服务业规模大、占比高、优势明显等不同特点。
从园区的发展情况看,沿江各类产业经济园区星罗密布、遍地开花,成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和各类产业集群的重要空间载体。如沿线11省市共有5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占了全国129个的39.5%。其中,下游四省市26个,中游三省市16个,上游四省市9个,分别占了51.0%、31.4%和17.6%。沿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布情况亦是如此,都呈现出明显的梯级分布的特点。
从具有全球及区域性市场影响力的领先企业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看,长江经济带有一大批企业已经或正在迈入全国500强乃至世界500强的行列。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为例,沿江11省市从2000年的无一入围迅猛发展到2015年的15家,其中上海8家(上汽、交通银行、宝钢、中国网通、绿地、浦发银行、太保、华信能源),江苏2家(太平洋建设、苏钢),浙江2家(浙江物产、吉利),武汉2家(东风、武钢),江西1家(江西铜业),下游和中游地区分别占了80%和20%。在2015年财富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中,沿江11省市共有43个城市的172家企业入围,占了全国的34.4%,其中以上海的48家居首,随后依次为杭州、南京、武汉、重庆等沿江中心城市,上中下游地区点状与块状、串珠状交错分布的特点鲜明(见表2)。
三、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筛选原则和遴选结果
(一)筛选原则
依据世界级产业群的空间集聚性、产业关联性、功能创新性、结构网络性、市场竞争性和社会根植性等六方面特征,结合《意见》中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要求,可以从以下视角开展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筛选工作:
1.保护生态环境视角。“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形成与发展中极为突出的本质特征,也是其社会责任和正经济外部性的重要体现。长江经济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内河经济带,在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时必须首先考虑到全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因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须作为保障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
2.协同创新视角。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遴选作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强调集群多创新主体、多创新领域、多创新形式的协同创新;必须强化创新在集群核心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端产品塑造和价值链升级过程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必须凸显集群在我国和沿江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程中显著的引领示范作用。
3.空间集聚视角。长江经济带必须充分考虑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市场所占用的显著规模优势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必须更加突出对国内顶级、国际知名的领先企业的培育塑造;必须充分关注集群空间组织架构的不断优化和对上中下游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4.全球市场视角。长江经济带必须把拥有和不断提升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作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终极目标;必须聚焦于具有较高国际知誉度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领先企业的培育、攻关和塑造,作为集群筛选的重要标准和集群拥有并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突破口,并在国际行业标准制订上拥有较大话语权,形成以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5.流域特色视角。长江流域是以水体的上中下游流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治理修复为特色的典型的流域型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因此,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筛选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流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和体现流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等等。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筛选的七项原则(见表3)。
(二)筛选指标
研究基于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的考虑,共选取了2014年沿江11省市三次产业的51个行业的相关数据,包括农林牧渔等4个农业行业、41个工业行业和交储邮、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旅游等6个服务业行业的10项具体指标,以综合反映长江经济带现有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产业、空间集聚、产业关联度、生产效益、资本效益、国际化程度、品牌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等9个方面的基本状况(见表4),并通过10项指标值的平权加和得出综合评分。
(三)遴选结果
从41个工业行业的筛选情况看,总得分排序在第1至20位的行业依次为:汽车、钢铁、仪器仪表、电气机械、酒饮料、其它制造、烟草、化纤、有色金属、计算机、石油加工、水生产、交通运输、纺织服装、化工、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印刷、建材、纺织业。其中,钢铁行业尽管综合排名第二,仅次于汽车制造业,但其国内市场规模远小于京津冀,不符合具有国内顶级市场规模、空间集聚度高的筛选原则;酒饮料和烟草行业虽占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也占据了全国4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上述4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均较一般,石油加工亦然。此外,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等视角考量,上述5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能过剩、污染严重、有害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不符合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及其政策导向,因而不宜考虑。
通过有效扣除上述6个排名靠前的工业行业和其他制造业,以及排名垫后的印刷、建材和纺织业,长江经济带的汽车、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化纤、计算机与通信、水生产、交通运输、纺织服装、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十个工业行业具有比较突出的集聚特征、综合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可以作为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遴选对象。
从4个农业行业的筛选情况看,其行业综合排名依次为渔业、林业、农业和畜牧业。研究一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关乎国计民生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产品所占世界供销市场的巨大份额;二是充分考虑到长江沿岸的三大平原、四大淡水湖泊地区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淡水渔业主产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三是充分考虑到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2013年我国现代农业创新力百强企业中,沿江11省市共占据了36家,其中主营生物育种5家,主营农机、灌溉装备11家、智能农业6家,特别是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故此,研究将现代农业纳入了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遴选名单。
从6个服务业行业的筛选情况看,其行业综合排名依次为交储邮、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业(见表5)。其中,排名第一的交储邮主要得益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所带来的综合交通优势以及近年来沿江港航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全球内河航运的巨大市场份额,并具有凸显流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巨大发展潜力;房地产业虽然排名第二,但该行业正处于去库存、挤泡沫的关键时期,有违可持续发展的筛选原则;排名第三的金融业虽然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其现有市场份额和空间集聚程度等都达不到国内顶级水平和国际一般水平的筛选原则;排名第四的批发零售业则与现代物流业关系密切;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尽管排名垫底,但两者的之间存在着很高的产业关联性和巨大的未来发展潜力,两者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均在于缺乏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先企业。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支撑和“互联网+”等新型产业模式的影响带动下,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在沿江各省市异军突起,发展极其迅猛,相继涌现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新媒体等一批新兴产业业态和阿里巴巴、携程、苏宁云商、贵州大数据中心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和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产业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综上,根据筛选原则和对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51个行业综合得分情况的排摸分析,研究最终从中遴选出并聚焦归并为10个产业集群,作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点培育对象。它们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港航物流产业集群,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旅游休闲产业集群,以及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见表6)。
四、结论
(一)长江经济带必须依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首要原则选择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带,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生态屏障。近些年来,随着沿江地区趋强的人类活动,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态“透支”现象,并且面临着生态“赤字”持续恶化的巨大风险。因此,长江流域的“大开发”首先必须由“大保护”来保驾护航,沿江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遴选、培育和未来发展都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原则,都必须建立在长江流域自然承载力的允许范围之内,都必须以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从这一根本原则出发,研究遴选出来的十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集群,如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能源、信息服务、港航物流等;另一类则属于通过高科技、智能化、知识化、低碳化可以实现节能降耗、节约集约资源的产业集群,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和纺织服装,等等。
(二)长江经济带必须呈现流域经济自身特点,形成集聚与分异相结合的点—块—带状产业集群集聚区
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的流域经济地区,有别于一般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极其鲜明的上中下游之间功能迥异的地域多样性特征;二是上中下游之间极其紧密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自然—经济—社会联系。这就决定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必须充分发挥上中下游地区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互补特点,在地域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彼此之间的产业协同协作,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则从点状、块状的产业集群逐步延伸拓展至带状分布的产业集群集聚区(带)。与此同时,还要格外注重上中下游地区产业集群之间以及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之间紧密的关联性,在培育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流域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绿色、协调发展。
(三)流域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遴选必须与三部委“5+10”产业集群相衔接
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下发的《方案》,明确提出了长江经济带需要重点打造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十大新兴产业集群的战略任务。为此,本研究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和筛选比对,在十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中进一步细分确定了28个重点发展领域,成功实现了与三部委“5+10”产业集群框架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Rennings K.Redefining innovation-eco-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2000(2).
[2]周亚敏.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凸显“绿意”[N].人民日报.2016-03-31.
[3]刘军跃,等.产业集群转移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4]商务部外资司.2015年1-12月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EB/OL].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v/201601/20160101238883.shtml.
[5] 冉瑞成,俞雯婷.重庆推进电子终端产业群发展去年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三成[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113/13425602_0.shtml.
[6]俞钧,杜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N].杭州日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