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必然被寄予提供经济增长新的动能、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厚望。获批成为国际级新区的利好信息仅能在短期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并不能成为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课题组在对新区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双创集中区。新区要充分利用所富集的高等教育资源,由政府牵线、搭建平台,推动企业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常规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积极向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汲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方式,鼓励发展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江北新区的战略重点,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2.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高端化。江北新区要依托各区域现有产业基础,调整优化重点区域功能定位,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4+2”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国家级制造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社会化投资机构的集聚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要加快速度发展互联网金融。
3.挖掘港口潜力,联通长江上下游。一是整合南京港口资源、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西坝、七坝港,与江南的龙潭港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并在省内以南京港、苏州港和南通港为节点,联合推进内河港口海港化管理,打造长三角北翼枢纽港群。二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展开合作,逐步引导南京港管理和收费标准与上海港保持同一水平,降低到港船舶营运成本、提升船舶进出港口效率,并推进发展长三角区域内铁路、高等级公路与港区的连接线建设。三是以长江中游武汉港、长江上游重庆港为节点,探索跨区域多式联运与口岸监管的无缝衔接和无障碍流转,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联合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现更大范围的大通关合作和无纸化电子通关。
4.推动东西开放,拓展广阔大市场。新区需要适应对外开放格局变化的新趋势,在放大传统的东向开放优势的同时,向西寻求市场,向长江中上游以及内陆、沿边地区开放,同时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拓展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江苏应借助高铁时代所带来的发展便利,迅速连入中欧铁路网,构建西向开放的立体式通道,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中亚、欧洲国家加强国际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寻求面向中亚和欧洲的经贸合作项目。另外,在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5.放大文化优势,增强新区吸引力。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留历史景观,协调发展新区与老城区,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古城与产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使保护历史遗产成为增强城市发展内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新区的各功能区之间、新区与老城区之间不能孤立,需要通过公路、地铁、桥梁等将各区域之间联系起来,实现互联互通。建议新区在给予高层次人才政策保障的同时,为外来劳工者提供相应市民化待遇,创新落户模式,使得新区率先成为多层次优质人口集聚的福地。
6.厘清政府职能,还市场主体地位。新区的发展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应该重点关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并维护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适应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大趋势,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议在新区发展的产业选择、技术选择等方面不应过度干预,避免直接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其中。进行制度创新,将上海自贸区先行的改革创新措施复制到江北新区,不断创造新的制度优势。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为新区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一站式服务。
7.创新管理体制,增强行政统筹力。建议江苏省和南京市根据需要赋予新区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成立党政合一的新区管理机构,由省委常委中的一名副省长兼任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以确保新区在发展资源上拥有较强的行政统筹能力。也应认识到,管委会模式终究受体机制体制所限,是新区成立初期的选择,而建制政府则是新区管理形态的最终走向。因此,为避免未来机制体制调整带来的阵痛,应按照“大部制、扁平化”的方向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设置,并使所设立的管委会机构能够较好过渡成为未来的新区政府机构。